綿山是怎樣的景區?
綿山,亦名綿上,后因春秋五霸之晉文公名臣介子推(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
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 綿山,又稱介山,在介休城東南20公里處,山勢陡峭,多懸崖絕壁,蒼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優美,是省級風景名勝區。 綿山的景觀很多,有白云庵、光巖寺、云中寺、地藏殿、世姑廟、龍王廟、柏龍、說法臺、棋盤石、五龍墓、舍身崖等。還有直徑1米的鐵鍋水,水從崖壁流入,滿而不溢,掬而飲之,味甚甘甜,叫做“一鍋泉”。泉之南有一“之”字形石級,行500米,即達溝底深谷,又有“石洞水”與周圍的青山怪石、奇樹山花相映成趣,使人賞心悅目。
綿山景區內有哪些景觀?
抱腹巖
抱腹巖坐東面西,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余間殿宇、館舍于“腹”內,為天下“絕無僅有”。巖內有云峰寺,始建于三國曹魏時期,距今一千七百余年。建筑風格可與懸空寺相媲美,雖歷經滄桑仍保留至今。歷史上,云峰寺名稱多有變化,時而稱為抱腹寺,因其建于綿山最大的抱腹巖內而得名;時而稱為云峰寺,因其位于綿山峭壁之上,云霧起時常被封鎖于浩渺之中而得名;時而稱為大巖寺,因抱腹巖之大容廟宇近百間而得名。
大羅宮
大羅宮自古以來就有不少美妙的傳說。相傳這里是春秋晉國介之推當年所看到的“大羅仙境”。“三清上,曰大羅”。道教認為神仙所居的天界有三十六重,最上層為大羅天。大羅宮之意就是建在大羅天上的宮闕。綿山大羅宮高懸于獅子山崖壁之上,高13層110米。
鎮峰天門
從下巖光巖寺登山,在山神廟下方半山腰中的石峽處,有座山門稱鎮峰門,也稱南天門。在門樓上往北眺是佛爺山景觀,往南望楞嚴會、焚燒林、李姑巖、塔巖頭(龍頭寺)及古石梯就在眼前。
乳滴蜂房
在中巖滴水崖石壁上,聯綴數石乳,彌似紫苔,狀如蜂房,泉水常滴不斷,也稱石乳泉、母奶頭泉及懸泉等。自古以來有數十首詩詞歌頌蜂房泉,是綿山第一名泉,介休古十景之一,有“三晉名泉”的美譽。
中巖云洞
中巖景區崖邊上有座云中寺,獅子山崖頂上有一白云庵佛洞,為洞上洞,洞內有釋迦牟尼和文殊、普賢三佛,并在六塊石板上刻有金剛經。中巖絕壁上的白云洞,下雨前白云從洞內飄出。
柏龍望橋
中巖鳥道絕壁上有株千年古柏龍,頭上有角龍嘴上長著兩片葉,柏龍往東是兔橋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