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培養到底需要多少年?
據小編查閱資料,發現發達國家的醫生培養都是“精英”教育為主,通行的做法是在醫學院畢業以后實行不同專業3-7年不等的強制與強化訓練,稱為畢業后醫學教育階段,才能獲得醫生的從業資格。如家庭醫生、普通內科醫師需要3年,神經外科醫師需要7年。
我國目前發布的醫生培養模式主要是“5+3”模式,即在5年醫學類專業本科教育結束后,進行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業考核合格后,即具有醫生的從業資格,如全科醫師、內科醫師,這樣看我國醫師培養的最短年限只有8年,遠遠低于國際上通行的最低時間。按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要求,取得住培合格證書的,大部分人要在縣級以下的醫療機構工作,完成國家醫改分級診療的任務。少部分人繼續選擇接下來的專科醫師培訓。而5+3+X(2-4)的最短年限也只有10年,仍低于國際上的最低年限。
如何從一名醫學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醫生?
1、本科院校畢業的醫學生想成一名合格醫生,國家給予了相當有效的政策: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我們可以通過考核可以進入這些住院醫師規培醫院(基地)進行學習,通過系統化、全面化的學習,可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醫生。
2、本科院校畢業后可以通過考研,進一步提升學歷,當你報考的是專業型碩士時,大部分院校也可同時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且在碩士生導師的引導下,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也是非常快的,后期更可以讀博。
3、當然醫學生進入醫院后,想對自己專業領域知識及技術進一步提升,也可以通過醫院或者個人前往上級醫院學習,也是對以后職稱晉升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