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冰島”上,人類可以通過專屬定制的虛擬男友或女友,談一場浪漫的戀愛;還可以在島上和虛擬朋友一起聊天、唱歌、互動……
這個極具未來感的場景,是去年小冰公司發布的全球首個人類與AI融合社交平臺APP“小冰島”。在這座島上,人類可以和自定義的人工智能個體一起開啟“群居”生活。
雖然元宇宙還未到,但虛擬人眼下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從最初只在游戲和影視里的虛擬人物,到全球首個全仿真智能AI主持人,再到虛擬員工“崔筱盼”、虛擬美妝達人“柳夜熙”、虛擬學霸“華智冰”,虛擬人已滲透至關乎生活的各行各業,以新興的業態活躍在大眾視野。這背后,是虛擬人應用模式的變化和場景的拓寬,也是一個千億級賽道的崛起。
從手繪到AI技術突破
什么是虛擬人?根據《2022年中國虛擬人產業發展白皮書》,虛擬人可以分為兩大類別,其一是廣義虛擬人,指通過CG建模等方式完成虛擬人外形制作,再通過“中之人”聯合動捕、面捕技術實現驅動。另一種是AI being(超級自然虛擬人),通過AI技術“一站式”完成虛擬人的創建、驅動和內容生成,并具備感知、表達等無需人工干預的自動交互能力。
而根據通用性能不同,超級自然虛擬人還可分為虛擬員工、虛擬專家、虛擬陪伴以及虛擬偶像四大類。
事實上,虛擬人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誕生過虛擬歌姬。但當時建模技術以手繪為主,呈現的效果較為粗糙。進入21世紀,虛擬演員開始在影視產業里廣泛應用,CG、動作捕捉等計算機技術正逐步代替傳統手繪,誕生了以虛擬歌手“初音未來”為代表的虛擬人物。
隨著AI技術的突破和發展,虛擬人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寬。2018年,新華社與搜狗聯合發布了全球首個全仿真智能AI主持人;2021年,小冰攜手中央美院打造了人工智能藝術家夏語冰;此外,美妝領域虛擬人“柳夜熙”、清華大學的虛擬學霸“華智冰”、萬科的虛擬員工“崔筱盼”、虛擬偶像組合“A-SOUL”等等,也在近年來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可以說,技術的演變、觀念更新和政策驅動,都推動了虛擬人產業向前發展,虛擬人的制作效率也逐步提升。”作為深耕人工智能機器翻譯領域的公司,新譯科技創始人、董事長田亮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內外兼修”的虛擬人
“大家春節好,我是由中國天氣推出的AI氣象服務機器人馮小殊。”今年北京冬奧會期間,這個特殊的氣象播報員引起了廣泛關注。馮小殊是以中國氣象節目主持人馮殊為原型的虛擬主播,其逼真的面容、自然的語氣和動作,讓不少網友感嘆與本尊真假難辨。
如果說此前虛擬人只停留在好看的“皮囊”層面,如今的虛擬人則擁有了“內外兼修”的氣質。
“我已經具備了作詩、作曲,甚至做考題的能力。”清華的人工智能學生“華智冰”在自己的微博中寫道。“我是科大訊飛虛擬主播小晴,我可以實現多種語言及方言的實時播報。”虛擬人也被賦予了“語言小能手”的身份。
除了有才華、能做事,虛擬人也有更多情感的交互。例如在虛擬主播“柳夜熙”的抖音賬號里,網友就在評論區和她聊了“吃火鍋”的事情。
“虛擬人某種程度上迎合了用戶多元化的情感需求。”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數字戰略和經濟研究所所長曹鐘雄說。比如,作為一名動漫迷,95后的李査德(化名)從初中開始就聽“初音未來”和“洛天依”的歌。“我比較內向和‘社恐’,有時候工作忙完,在虛擬的世界里可以得到放松。”他告訴記者。
讓虛擬人“內外兼修”使其更像人的背后,是技術的支撐。田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打造一個虛擬人一般需要考慮人格、立場、生物學特征(如聲音、容貌等)、內容創造(包括文本、聲音等)、知識、技能等要素。以聲音要素為例,一般真實、逼真的聲音合成需要語音噪音處理、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分析、問答系統、語音合成等處理技術步驟。
“如果想達到真人的效果,簡單的理解就是機器學習的維度更多,計算算力要求更強,最終目標是一比一實現真人的效果。”田亮說。
虛擬人撐起千億級市場
火熱的虛擬人,正在撐起千億級的市場。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虛擬人帶動產業市場規模為1074.9億元,核心市場規模62.2億元,預計2025年產業與核心市場規模分別達6402.7億元和480.6億元。
虛擬人的“吸金”能力正在增強。在某電商平臺,記者搜索“虛擬人”發現有不少虛擬人陪伴說話、聊天等業務。一位商家告訴記者,一般半小時文字聊天要20元,語音連麥半小時則需要30元。李査德(化名)也表示,在一些虛擬主播的直播間里,通常需要充值打賞,主播的回復率和互動率才會更高。數據顯示,去年虛擬偶像組合“A-SOUL”的成員“珈樂”一場直播的收入就達到197萬元。
嗅到市場風向,入局的“玩家”也越來越多。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虛擬人”“數字人”相關企業38.6萬余家,其中2021年新增注冊企業近18萬家,注冊企業增速達155.2%。從企業成立時間來看,近九成企業成立時間在5年內,57.54%的企業成立于1年內,行業朝陽屬性盡顯。(記者 陳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