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出于喜好,或出于增值,不少人在收藏郵票、銅幣、瓷器、字畫等。然而面對數字藏品,你是否會為之埋單?
眼下,一張照片、一首歌曲、一件瓷器,甚至一段文字均可被制成數字藏品。作為區塊鏈技術發展的新產物,火爆“出圈”的數字藏品不斷吸引各類機構入場。
很多限量發行的數字藏品都被消費者“秒殺”。盡管不少平臺強調數字藏品的藝術價值與收藏屬性,但投資增值仍是眾多入場者的初衷。
5部手機在線搶
為喜好也為增值
這幾天,董先生的生活是這樣的:早上定好鬧鈴,關掉所有手機應用軟件進程,然后把家里的5部手機擺在書桌上。等鬧鈴一響,他左右手各控制一部手機,瘋狂點擊。同時,持有另外3部手機的家里人也沒閑著,一個勁兒地點擊購買按鈕。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
自從接觸數字藏品,董先生平靜的生活泛起波瀾。“看到喜歡的數字藏品,我就會去買,但能否搶到也要看手速和運氣。比如,4月中旬,某平臺發售的一套數字藏品有5款,每款限量發行8000份。當時,我們一家人使用了5部手機,都沒搶到,內心非常失落。”他說。
董先生是濟南的一位自由職業者。“2021年,我在國內買的第一件數字藏品是敦煌主題的。”董先生告訴記者,他買數字藏品一方面是因為喜歡,另一方面則是看好其潛在的增值空間。通過一些數字藏品,收藏者可以看到文物的細節,這種體驗比在實體博物館、藝術館走馬觀花好很多。
“如果數字藏品未來沒有應用場景,純粹是為了收藏的話,我覺得就沒必要買了。”董先生透露,他買的數字藏品主要是為了裝飾自己虛擬世界的“家”,有的用作壁畫;有的用作頭像,以打造自己在虛擬世界中的形象;還有的可用來辦展覽,吸引朋友或“粉絲”參觀。等藏品和“粉絲”慢慢多了,展廳未來也可能收門票,產生新的價值。
與傳統藏品不同,數字藏品重點針對其收藏價值進行了數字化呈現,會通過區塊鏈等技術生成專屬憑證。“我看重發售平臺和授權方的IP,如果這兩個都比較專業、權威的話,就會考慮搶購。還有一些字畫、紀念徽章以及帶有‘首次’概念類的數字藏品,我都會重點關注。”董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入手較多的是一些名人字畫、數字飛船、數字火炬等類型的數字藏品。目前他持有的國內單品中,最貴的是花了188元買的名為“文森特·梵高《向日葵》數字油畫”的數字藏品。
各類機構競相涌入
限量發售即遭“秒殺”
5月10日,數字藏品“吳昌碩-綠梅”在鯨探上發售。當日,一并在該平臺發售的字畫類數字藏品還有“潘天壽-小龍湫下一角”“傅抱石-山水”等。有意思的是,這些數字藏品均限量1萬份,每份定價18元。
鯨探數字藏品覆蓋藝術、體育、公益、國潮等領域,其中有關非遺、書法等傳統文化類數字藏品的數量占比達70%。據鯨探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滿足用戶對數字藏品的收藏、欣賞與分享的需求,其致力于傳統和現代文化藝術的推廣。
與鯨探展開合作的不只是博物館,還有央企等各類公司。就在4月28日,數字藏品“中國第一顆衛星數字珍藏”在鯨探上發售。該數字藏品簡介顯示,其創作者為航天文化創意產業平臺,而該平臺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內部從事航天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化平臺。
與鯨探有所不同,芒果TV不僅打造了數字藏品發行平臺,還在發售自有IP數字藏品。以數字藏品“偵心不改·芒果崽·大果王”為例,這正是由芒果TV自制綜藝《明星大偵探》衍生出來的。作為湖南廣播電視臺旗下互聯網視頻平臺,芒果TV是媒體進軍數字藏品市場的典型代表。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憑借豐富的IP儲備和年輕化的用戶結構,芒果TV旗下的數字藏品平臺具有獨特優勢。在他看來,芒果TV上線數字藏品平臺,不僅能擴大品牌影響力,進行深度商業化,還能通過這種方式有效運營現有用戶,與自身生態形成協同。
“數字藏品在國內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提供數字藏品的機構已經涉及電影制作商、旅游集團、新聞媒體、連鎖品牌等。”零壹智庫區塊鏈分析師陳麗姍認為,發行數字藏品已經成為相關企業進行品牌營銷和宣傳的手段,數字藏品本身則是其與受眾互動的重要載體。
除了機構外,一些數字藏品平臺也陸續推出了個人發售的數字藏品,比如個人插畫師、藝術家、非遺傳承人的作品等。
現階段,數字藏品市場基本都采用限量發行方式,有的發行寥寥幾份,有的發行上萬份。發行平臺一般會根據數字藏品的文化價值、收藏級別、IP的稀缺度以及發售數量等進行定價。北京一家數字藏品發行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平臺的數字藏品都是限量發行,經常供不應求,每次發售均遭“秒殺”。
由于很難搶購到,部分數字藏品玩家也會返場撿漏。“拍下的數字藏品都有付款時限,有些人因為賬戶余額不夠或其他原因沒有及時付款,訂單就會被取消,這樣偶爾能撿到‘漏網之魚’。”董先生說。
部分轉賣價格暴漲
私下交易暗藏風險
洛陽的“90后”游先生是一名電焊工,去年上半年開始關注數字藏品。“我買數字藏品主要是為了賺錢,一般不考慮總發行量超過2萬份的數字藏品。若搶到了,我就將信息發布在微信群、QQ群里尋求轉手,賺個差價。有的數字藏品不值錢,加價5元、10元就賣了;也有的溢價能到幾十倍甚至上千倍。”游先生坦言。
游先生所購買的數字藏品具有分享、轉贈、設為頭像等權益。他提供的一張截圖顯示,4月18日晚上11點,一件數字藏品被轉給了他人,手續費顯示為0元。“轉贈是不允許收費的,但我們私下已經談好價格。”游先生告訴記者,這件數字藏品是一段約15秒的音頻內容,聽著有點像飛船飛行的聲音。買的時候花了29.9元,這次賣了900多元,漲了30倍左右。
當前,不少數字藏品平臺僅允許轉贈,不允許轉售或交易,因此私下交易無疑暗藏風險。“群里也有人反映遇到騙數字藏品或騙錢的人,交易沒有保障。我一般都會先收錢,再給對方轉贈數字藏品。但雙方操作時也會錄屏,保留證據。”游先生說。
5月9日,在總部位于長沙的一家數字藏品平臺上,記者注意到,該平臺不僅支持發行,還支持交易。其中,一件名為“皮影-老元帥#14”的數字藏品令人印象深刻。該平臺披露的信息顯示,這件數字藏品僅經過4次換手,價格便由去年12月28日的29.9元飆升至今年3月14日的18萬元左右。當記者就此交易詢問北京一位數字藏品從業者時,他直言:“不懂就跟風買,市場里的‘韭菜’真多啊。”
“數字藏品行業仍處于監管真空狀態,消費者支付款項后其權益不能被有效保護,同時也缺乏相應的投訴及保障機制,存在詐騙甚至非法集資的風險。”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告訴記者,過去一段時間,該領域與此前虛擬貨幣的交易炒作行為存在較大程度的趨同性。目前來看,一些平臺對轉賣等行為進行限制,既出于合規需求,也旨在引導市場理性投資,更加關注數字藏品自身的價值而非投機炒作。
品類聚焦
“數字藏品+實體”項目預計落地天津
助解汽車行業兩大痛點
過去一個多月,曹思宇格外忙碌。作為北京比特圖譜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比特圖譜)的負責人,除了招聘、開會等事宜,他將很多時間都用于“打磨”自家平臺的數字藏品。
早在2019年5月,比特圖譜就已成立,但正式進軍數字藏品市場則是在去年11月。“2017年,我曾對‘虛擬和現實’的關系有了一些思考。到了2021年初,我看到海外NFT的潛力,特別關注到名叫RTFKT的平臺,他們主要是做數字潮流文化的項目。當時,我的直覺是類似的模式可以應用到國內改裝車上。”正是有了這樣的持續關注和研究,曹思宇最終將公司業務聚焦在汽車數字藏品領域,并打造了數字藏品發行平臺。
2021年11月,比特圖譜以一款五菱宏光皮卡改裝版為原型,與天津工匠派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工匠派)聯合推出了第一件數字藏品。截至目前,比特圖譜已與10多家汽車廠商展開了合作。
“比特圖譜的合作對象還是以國產品牌為主。從情懷上來說,我們希望為更多的國產車鼓與呼。從商業路徑上來說,國產車的商業授權更簡單、靈活,有利于我們初期的發展。”曹思宇告訴記者,他們正聯合工匠派推進一個“數字藏品+實體”的項目,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在天津落地。
除了擔任比特圖譜的負責人,曹思宇還是工匠派的合伙人。工匠派成立于2016年,最早是一家注冊在天津的創意改裝車自媒體,并涉足汽車改裝領域。去年,這家公司將經營范圍進行了重大變更,新增了汽車零部件研發、銷售以及汽車新車銷售等。而這也讓比特圖譜與工匠派相互賦能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中國汽車行業有兩大核心痛點:其一,研發周期長,機會成本高;其二,獲客效率低,市場費用高。而數字化改裝和數字藏品則有助于提升這方面的效率。”據曹思宇介紹,在研發端,產品造型定型前,他們可以幫助汽車廠商先通過“數字藏品+AR(增強現實)”的形式驗證用戶的需求;在市場端,他們還可以通過“數字確權”綁定用戶實體權益。在他看來,用戶對品牌、產品的貢獻實際也可以量化并形成實體權益。
“在保證用戶體驗的基礎上,比特圖譜將堅持為汽車行業賦能。眼下,我們更聚焦產品研發、改裝傳播、終端獲客、用戶運營等4個場景。未來,我們希望能尋找出一些更有意思的路徑,一方面帶著用戶一起玩,一方面能為行業解決一些問題。”曹思宇說。
相較數字藏品,曹思宇更喜歡將其稱為數字潮玩。為了吸引年輕人,比特圖譜已探索了“數字藏品+數字盲盒”等玩法。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圖譜與工匠派也在打造自有IP。比如,今年4月初,他們聯合推出的數字藏品“ChibicarDOGGY原石版”背后的概念車Chibicar,正是2018年工匠派在天津自主打造出來的第一臺車。
市場觀察
形式多樣
應用場景擴容
在QQ音樂,用戶搜索數字藏品便能進入TME數字藏品平臺。該平臺稱其依托騰訊音樂在音樂、明星、IP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為用戶提供高質量數字藏品。
今年以來,TME數字藏品平臺已為騰格爾、張楚、羅大佑等音樂人發行了音樂數字藏品。以騰格爾為例,這一名為“《天堂》25周年紀念數字黑膠”的數字藏品屬于視頻化音樂數字藏品。
音樂數字藏品只是眾多類型數字藏品中的一種。鯨探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數字藏品是一種限量發行的虛擬數字商品,包括但不限于數字畫作、圖片、音頻、視頻、3D模型等各種形式。“鯨探不斷開發多元化的數字藏品應用場景,如付款碼皮膚、社交媒體頭像、個人數字展館、實物制造,滿足用戶收藏和分享的需求。”該負責人稱。
“每一件數字藏品對應特定的作品、藝術品,擁有鏈上獨一無二的序列號作為唯一所有權憑證,不可篡改、不可拆分、不可復制。”為有效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引導用戶關注數字藏品的文化與收藏價值,鯨探相關負責人稱其數字藏品錨定優質文化IP、藝術品等版權和實物價值,對發行方、發行內容均有準入門檻和全鏈路篩查。
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對于互聯網內容平臺及其上游的網文、音樂、影視、動漫、游戲等內容發行方來說,進入數字藏品市場至少能帶來三大好處,其中就包括實現數字內容的資產化發行、將IP價值衍生變現以及作為內容宣發的新形式等。此外,非互聯網公司則可以從品牌營銷、產品促銷、品牌或IP價值變現等角度出發“掘金”數字藏品。
監管動向
三協會聯合發《倡議》
對NFT金融化說“不”
作為“本土化的NFT”,數字藏品如今正受到各方追捧。NFT是一種架構在區塊鏈技術上的加密數字權益證明,可映射各類實物資產或虛擬資產。業界對其既有“非同質化通證”的叫法,也有“非同質化代幣”的叫法。但相較“非同質化通證”,一些從業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有意回避“非同質化代幣”的字眼。這當中,“代幣”二字最為敏感。
今年4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和中國證券業協會聯合發布《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簡稱《倡議》),明確要求堅決遏制NFT金融化證券化傾向,從嚴防范非法金融活動風險,其中就包括不通過分割所有權或者批量創設等方式削弱NFT非同質化特征,變相開展代幣發行融資等。
代幣發行融資是指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在業界,代幣有很多種劃分方法。事實上,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也被很多研究者視為支付型的代幣,而其具有同質化特征。
早在2017年9月,國內金融監管部門便將代幣發行融資認定為一種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比如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等。按照監管要求,國內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從事代幣發行融資活動。不僅如此,任何代幣融資交易平臺也不得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互之間的兌換業務,不得買賣或作為中央對手方買賣代幣或虛擬貨幣,不得為代幣或虛擬貨幣提供定價、信息中介等服務。
無獨有偶,《倡議》也明確要求,不以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作為NFT發行交易的計價和結算工具。不難看出,國內針對NFT發展的政策導向就是要“去幣化”。目前,我國已經將開展法定貨幣與虛擬貨幣兌換業務、虛擬貨幣之間的兌換業務、作為中央對手方買賣虛擬貨幣、為虛擬貨幣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價服務、代幣發行融資以及虛擬貨幣衍生品交易等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界定為非法金融活動。
無論是虛擬貨幣,還是NFT,均為區塊鏈技術的典型應用。正因為國內對于虛擬貨幣的嚴厲打擊,NFT在本土化的過程中才有了數字藏品這一名稱。出于合規化考慮,國內不少發行平臺目前更強調NFT的收藏價值,而有意弱化金融屬性。目前來看,國外的NFT平臺大多架構在去中心化的公有鏈之上,與虛擬貨幣有著密切的聯系,并可在公有鏈上進行首次發售與多次轉讓。但在國內,不少數字藏品平臺對于交易功能則有明確限制。
從技術上來說,盡管萬物皆可上鏈生成NFT或數字藏品,但金融資產在國內則是被禁止的。比如,在堅守行為底線,防范金融風險方面,《倡議》要求,不在NFT底層商品中包含證券、保險、信貸、貴金屬等金融資產,變相發行交易金融產品。
多位券商分析師對記者表示,NFT的核心價值在于數字內容資產化,是虛擬世界的產權確權和交易機制。
由于正值發展初期,國內對于NFT的法律性質、準入標準、交易方式、監督主體、監督方式等尚未有明確界定。不過,從上述三大協會所釋放的信號來看,雖然指出存在炒作、洗錢、非法金融活動等風險隱患,但他們也肯定了NFT在豐富數字經濟模式、促進文創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潛在價值。“踐行科技向善理念,合理選擇應用場景,規范應用區塊鏈技術,發揮NFT在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方面的正面作用。確保NFT產品的價值有充分支撐,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防止價格虛高背離基本的價值規律。保護底層商品的知識產權,支持正版數字文創作品。”《倡議》稱。(本報記者韓啟袁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