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科技創新是發展的引擎,是贏得未來的關鍵。
近年來,作為主城都市區同城化發展先行區,璧山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所作重要講話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重慶)科學城等建設機遇,扎實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主攻方向,以企業創新為主體,以人才驅動為支撐,加快打造科技創新新高地,在更廣范圍集聚創新資源、催生創新活力,提升科技原創能力和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讓創新元素、創新團隊、創新資本云集互動,使科創企業、科創成果蓬勃涌現,加快打造國家創新型城市,強力推動璧山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落戶璧山,我是被這里著力打造的‘兩個城’吸引。”3月31日,在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鐘鳴領銜的團隊在實驗室里緊張而有序地做著各種測試。
隨著電腦屏上各項測試數據的跳動,一個個外觀看似毫不起眼的器件在他們手中逐漸定型。“我們主要從事高端MEMS傳感器的自主研發和制造,其應用于航空航天、軍工、石油、化工、氣象等領域。”鐘鳴稱。
上世紀80年代末,鐘鳴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專業,后在美國硅谷從事半導體研究近20年。2010年,他回國在上海組建公司,專門攻克傳感器及測控方面的技術壁壘。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璧山訪友,參觀了郭沫若筆下的“黛山秀湖”,聆聽了莊奴心中的“小城故事”,起先是被這里的“生態之城”吸引,后隨著了解的深入,更被這里打造的“創新之城”吸引。
2021年8月,鐘鳴正式在璧山創建重慶宸碩測控技術有限公司,入駐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創新生態社區。
“目前,公司成立僅7個多月,已與業界多家知名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取得實際訂單1200余萬元。我們掌握的關鍵基礎器件的核心技術,已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鐘鳴將公司的良好開局,歸功于很好地扎根在璧山優渥的創新創業土壤上。
做強研究院經濟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源
事實上,不僅是鐘鳴有此獲得感,就在他公司所在的大樓——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還有50余個創新團隊在進行研發創新。而整個研究院目前已經匯集前沿技術專利等科技成果近300項。
眾所周知,創新是第一動力,引領動力之變!而研究院是推動科技創新、企業技術更新迭代的重要平臺。發展研究院經濟,則是推動科技、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作為西部(重慶)科學城的主戰場之一,璧山區錨定創新驅動戰略,大力發展研究院經濟,探索出一條以院強研、以院引智、以院孵企、以院興產的研究院經濟發展路徑,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研究院經濟的實施方案》,從建設創新平臺、科技攻關、人才引進等多個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在支持研究院建立各類創新平臺、鼓勵研究院開展技術攻關、鼓勵研究院引進高層次人才等方面給予相應資金支持。
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2019年6月,著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西部(重慶)科學城發展大局,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應運而生。
研究院著力探索打通科技成果產業化“最后一公里”,實行成熟科研成果“孵化+推廣+迭代”全生命周期培育,在國內率先探索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直通車”模式。
目前,該研究院孵化落地“碳化硅半導體”“高端MEMS智能傳感器”等領域21家科技企業,培育孵化企業累計營收達1億元、獲得訂單超6億元,并榮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重慶市科技企業孵化器、重慶市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等多項榮譽。
其中,2019年12月,研究院與重慶大學孫躍教授團隊聯合創建的華創公司,致力于發展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線電源技術。經過短短兩年多的發展,公司已經成為中國領先的無線電能傳輸核心技術、產品及解決方案供應商,取得ISO9001、ISO14001等4項質量認證,擁有無線充電相關發明專利100余項,動態、大功率無線充供電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并交付了全球首款無人機雙機庫自動停機坪,正在規劃建設2000平方米AGV無線充電自動化生產廠房,預計產能1.5億元以上。
重慶創新燃料電池技術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由研究院引進新加坡淡馬錫理工學院先進的氫能技術及研究團隊聯合創建,成立于2020年4月。目前,創燃公司核心團隊已掌握氫燃料電池設計核心技術,在風冷電堆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擁有7項國際發明專利,獲得美國、新加坡、中國以及歐洲專利授予權,還成功開發了多個型號的超輕空冷式燃料電池電源系統,重量比功率密度、體積比功率密度等性能指標均高于業界知名企業同類產品,自主研發的4kW風冷氫燃料電池已成功應用于快遞物流車,并與郵政集團合作,獲得意向訂單約8000萬元。
不僅如此,璧山還依托康佳、比亞迪兩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研究院經濟。目前,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圍繞光電顯示產業迭代升級,著力于下一代新型半導體顯示的核心關鍵領域Micro LED顯示技術研發,已完成1218件全球有效知識產權提案;比亞迪動力電池研究院正在布局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基地,擬建成比亞迪動力電池產業全球研究中心。
激發創新主體活力
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
走進璧山福祿鎮和平村,璧山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基地施工工地一片繁忙。目前,實驗基地已完成實驗樓主體工程,正在進行室內隔墻及砌體施工。
作為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片區無線能量傳輸及環境影響科學工程的重要項目,該基地總占地面積約200畝,其中核心實驗建設區約33畝,建成后將重點進行空間太陽能發電站、無線微波傳能以及空間信息網等技術的前期演示模擬與驗證。
“該項目已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項目庫,是我市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也是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的示范性項目。”璧山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實驗基地將建成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無線能量傳輸大型綜合實驗基地,集科學試驗、技術攻關、科學數據野外觀測、學術交流等于一體。璧山還將依托實驗基地,在周邊打造科普基地等,牽引能源、航天等交叉領域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創新鏈是產業鏈發展的動力之源,產業鏈是創新鏈的價值體現。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是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制造業是璧山的傳統產業。近年來,璧山大力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雙鏈”融合,在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片區建設方面,聚焦科學主題“鑄魂”,優化科創空間和資源要素布局,編制科技產業圖譜,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面向未來發展“鑄城”,全面啟動曙光湖片區開發,力爭“智慧之眼”項目啟動建設,快速聚集總部經濟、研究院經濟、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資本、高端人才,打造“科學之家、創新之城”;聯動全域創新“賦能”,秉持“一體化”理念,在科技、產業、人才等方面加強與科學城核心區及其他片區交流合作,提升聯動發展融合度。
尤值一提的是,璧山還創新實施了“揭榜掛帥”制度,將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卡脖子”技術難題張榜公布,廣邀科研單位和企業前來“揭榜”攻關。
“揭榜掛帥”項目主要圍繞璧山區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包括智能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大健康、優勢傳統產業等。對于“卡脖子”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資金由發榜單位和該區財政共同承擔,其中區財政支持比例不超過總經費的30%,單個項目不超過500萬元。而對于重大公益性需求項目,研發資金由該區財政承擔,單個項目不超過300萬元。
“過去,科技項目攻關往往‘自上而下’,‘揭榜掛帥’則通過征集企業需求后張榜公布,尋求解決方案,實現‘自下而上’,進而可以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璧山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稱。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璧山區累計培育科技型企業1440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301家,區級及以上各類研發平臺達249個,其中市級及以上研發平臺125個。2021年,璧山區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013件,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增長15%以上。
構建一流創新生態
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打造科技創新新高地,人才是第一資源。
3月4日,在璧山區文化藝術中心,璧山區委人才工作會議舉行。
會上,璧山區發布了人才工作品牌——“璧玉計劃”。“璧玉計劃”圍繞人才工作“引育用留”全鏈條,涵蓋璧山人才最高盛會——璧玉·英杰薈、青年人才發展論壇——青玉·青年說、高校校園招聘——玉見·高校行、高層次人才培訓——潤玉·合知行、人才聯誼活動——相玉·芳華里、高校研究生暑期實習——知玉·盛夏時等,旨在不斷擴大人才品牌優勢,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搶占人才引進先機,以人才優勢贏得未來。
引進一個人才,集聚一個團隊,培育一家企業,帶動一條產業鏈……這無疑是一招好棋。近年來,類似案例在璧山更是屢屢上演。
例如,璧山區通過“一人一策”,引進多名碩士、博士學歷的A類人才,加入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董事長李宏韜帶領科研團隊不斷通過新技術、新工藝解決微發光二極管Micro LED顯示技術“卡脖子”問題,成功開發P0.12超小間距Micro LED微晶屏。在他的助推下,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在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及Micro LED的專利申請上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截至2021年3月,該公司已完成1218件全球有效知識產權提案,其中917件國內專利(已授權273件)、185件PCT國際專利、91件海外專利、17件軟件著作權,知識產權成果豐碩。
如今,康佳光電已經匯集起世界頂尖研發團隊近350人,所支撐的重慶(康佳)半導體光電科技產業園生產線建成后,將引進上下游配套企業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形成超千億元的產業規模。
“人才大量涌入,城市才有希望。”璧山區政府相關負責人稱。該區出臺的《璧山人才政策十條(試行)》中多條政策支持企業自主引才、育才,比如支持重點企業引進重點產業人才團隊,鼓勵企業通過獵頭公司引才等,努力引進“塔尖”人才、培育“塔基”人才。
據統計,璧山已連續9年實現人口凈流入。2021年,璧山區共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1164名,累計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4629名,該區人才總量已突破9.3萬人。
“有了人才的加持,目前我們初步構建起文化、人才、研發、產業、金融‘五大創新生態’。接下來,我們將在更廣范圍集聚創新資源、催生創新活力,提升科技原創能力和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讓創新元素、創新團隊、創新資本云集互動,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把璧山打造成科技創新新高地,成為重慶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策源地。”璧山區政府相關負責人稱。
建“五新四城” 邁進千億級經濟大區
——對話璧山區委書記秦文敏
作為主城都市區同城化發展先行區,璧山區如何建設高質量發展樣板區、打造高品質生活示范區?4月1日,璧山區委書記秦文敏接受了重慶日報記者專訪。
秦文敏表示,接下來,璧山將以“五新四城”為主要任務,以“兩城三片”為關鍵支撐,以“十大項目”為重要抓手,用“大片區+大項目”拉動大投資、大發展,加快與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走好新的趕考路。
“五新四城”,就是要打造科技創新新高地、制造業發展新引擎、城鄉融合新范例、營商環境新標桿、對外開放新門戶,建設生態之城、儒雅之城、活力之城、一生之城;“兩城三片”,就是要建好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片區、中新(重慶)科技城,推進璧中、璧南、璧北三大片區開發。
“十大項目”,是指一批即將實施的帶動性強、牽引性強的大項目,包括以曙光湖“智慧之眼”為代表的科技創新項目、以玉泉湖“進化光環”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產業項目、以新能源裝備產業園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以重慶生命科學城為代表的大健康產業項目、以綠色新型材料產業園為代表的建筑建材產業項目、以循環經濟產業園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產業項目、以專業市場集群為代表的臨空經濟項目、以大成廣場片區改造提升為代表的城市更新項目、以“云霧花澗”為代表的鄉村文旅項目、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產業基地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項目。
力爭五年內,璧山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位居全市前列,邁入千億級經濟大區行列,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占比提高至35%,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3.5%,成為全市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創新型經濟強區,城鎮化率達到80%,“山水交融、百園千姿”的公園城市品牌塑造成型,成為重慶人才薈萃活力迸發的生態宜居區。(本報記者 韓毅)
關鍵詞: 璧山加快打造科技創新新高地 科創成果蓬勃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