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驚蟄時。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驚蟄的到來往往意味著春耕時節的開啟。俗話說面朝黃土背朝天,所謂農業,就是“靠天吃飯”。當各種科技走向田間地頭的時候,農業勞動力會得到進一步解放,農業生產成本降低,經營效益將進一步提升。智慧農業建設已經是大勢所趨。“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智慧農業;《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即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進智慧農業發展,促進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融合應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逐步得到有效運用,在讓農民切身感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不斷拉近我們與智慧農業的距離。
5G手機成為新“農具”
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經歷寒冬后再度涌動出新的活力。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耕已然開始。全國各地的農田里,農人正播下一粒粒種子,這也代表著他們播下了一年的希望。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地向前發展,如今,農民用于春耕的農具相較早前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手機成為新的“農具”。
河南是我國糧食大省,它位于中原大地上,有著廣袤的土地資源。在河南省鶴壁市浚縣傅莊村,5G手機早已成為種糧大戶的貼心助手。通過農戶的手機,農用天氣預報、土壤水分分布情況等都能一鍵獲取,是該繼續灌溉,還是要施肥噴藥,也能得到智能“指導”。據了解,在當地,田間地頭分布著氣象監測站,這些監測站實時監測苗情、墑情和溫度,最后形成農戶手機上一目了然的圖像。此外,還有手機可以操控的游走式噴灌機,1天可澆灌1200畝田地,農民坐在家里就能查看莊稼的生長狀況、控制田地的基本灌溉操作。
在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宏順智慧農業種植園,負責人高連國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通過視頻監控查看種植園內的情況,并且依據當天氣溫、光照等情況,在手機上對大棚進行操作管理。據介紹,這套智能管理系統不僅能自動澆水通風、自動施肥,還能對土壤和蔬菜生長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大大節省了人力,同時也提高了農作物的品質。山東移動為種植園依托5G網絡建立了農業大數據管理中心,搭建了可視化農業數據監控平臺,并建設了“5G﹢智慧傳感系統”,通過農業物聯網無線傳感網絡,農戶就能對園區大棚內土壤、作物生理和小氣候等因素進行全維度、高密度的大數據在線監測,通過一部手機就能實現全過程管理。
在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平橋鎮,智能化設備進行施肥、灌溉、控溫等操作,根據采集的數據迅速做出相應的決策等智慧農業新招數也已廣泛應用于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當地一家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在山東也有農業產業,因為5G手機的助力,原本分身乏術的他現在有了“分身術”。據介紹,借助5G低時延、高精度的特性,可以很方便地用手機、電腦操控園區內的加熱器、傳感器、濕簾風機降溫系統等,確保恒溫、恒濕。大棚內安裝的高清攝像頭,可以無延遲地將圖像傳輸到手機上,結合相關數據,不用到現場就能看清農作物的生長情況。
隨著手機成為“新農具”,鄉村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也產生了巨大需求,這促使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更上一層樓,并讓農民不僅“用得上”,更要“用得好”。
人工智能讓“靠腦吃飯靠腦吃飯””成為可能
從廣義上而言,以人工智能技術手段裝備的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細分領域,可以統稱為“智能農業”或“智慧農業”。智能農業在運用現代生物技術、智能農業設施和新型農用材料的基礎上,依托物聯網技術,在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水產和牲畜養殖等方面結合大數據分析、決策和數字化控制,從而推行農產品的定制化生產、工廠化經營和互聯網銷售,有效實現農業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經濟。
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變,農業生產活動分布極為廣泛,農作物的類別、品種復雜且耕作制度差異較大,不同地理條件的農作物種植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傳統方法難以準確獲取相關數據。在農業面向信息化、數字化發展過程中,必然需要一種能夠對農作物、地理條件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分析的方法。
在傳統模式中,農業管理者與農業設備的交互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效率往往不高;而若使用搭載人工智能技術的設備,則可以有效緩解農業管理者的壓力,減少非必要勞動。例如,通過人工智能管理農田灌溉用水,甚至通過人工智能分析預測農作物正確的收獲時間,有效減少土地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例如在種植、管理、采摘、分揀等環節可以讓智能機器人自行完成,實現農業種植的自動化與智能化;又如,根據土壤環境,結合市場行情預測,推測出今年這塊地適合種玉米還是大豆。以往,農作物都是通過肉眼觀察長勢;有了人工智能,則可以預測天氣狀況,準確掌握澆水的正確時間;還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可視化管理的形式動態監測雜草和害蟲問題。
基于可視化管理,農業管理者可遠程觀察農作物的長勢,還可以利用定時抓拍功能,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節點進行記錄,保留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每個瞬間,形成農作物的圖片生長檔案。同時,定時采集農區環境信息和圖片,為該地區的作物種植提供科學的氣象數據。采集信息可統一管理與分析,為管理部門宏觀決策提供數據支持。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定植、灌溉、施肥、用藥各類農事作業的操作同樣可以記錄下來,實現作物種植全周期可追溯,生產企業可以自定義追溯環節,添加各種檢測報告,豐富追溯內容。對消費者而言,可以通過相關資料查看生長全過程,從而放心地選購農產品,真正實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總體而言,智能農業可以幫助農業管理者用更少的資源種植更多的作物。由人工智能與物聯網驅動的智能農業可能成為農業的下一個風口。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農業管理者按照田間每一塊操作單元上的具體條件,更好地利用耕地資源潛力、科學合理利用物資投入,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農業活動帶來的污染和改善環境質量為目的,按業內人士的話說就是:“以高新技術投入和科學管理換取對自然資源的最大節約和對農業產出的最大索取,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手段之精新,農業資源投入之精省,農業生產過程運作和管理之精準,農用土壤之精培,農業產出之優質、高效、低耗。”
農業大數據始現光芒
當前,我國正面向農業農村大數據匯聚治理、經濟運行分析、輔助決策等服務需求,重點支持建設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和創新中心,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鄉村治理機制,完善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監測分析和預警體系,提升農業農村部門決策科學化、鄉村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水平。
規劃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赫然在列。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的建設,重點要支持建設“農業農村云”基礎設施、數據采集通道、數據資源庫、災備中心、大數據應用平臺、大數據指揮調度中心等項目,搭建統一的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資源共享、智能預警分析,提高農業農村領域管理服務能力和科學決策水平;重點支持改造升級“農業農村云”數據中心,構建數據資源“一張圖”和專題數據庫,開發數據通用統計報送、物聯網數據采集等智慧管理系統和智慧分析平臺,建設生豬、馬鈴薯、飼料等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分析應用中心和大數據指揮調度中心。
在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高樓坪鄉高豐農業羊肚菌基地內,智慧農業管護系統幫助農民通過手機、平板電腦、臺式電腦進入云平臺對種植基地的氣溫、濕度、土壤肥力等數據進行實時監控。此外,平臺還會針對監測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給出農作物養護建議。大數據充當了農作物生長過程當中“全能管家”的角色,助力萬山農作物高品質生長,為萬山區車厘子、圣女果、紅果參、羊肚菌等經濟作物的種植管護提供了有效保障。用好大數據這把“新農具”,將助推萬山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其實,信息化與農業的有機結合已經給西部地區的農業面貌帶來了可喜的變化。早在2014年,青海省就被列為“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試點省份,5個月后,該省正式啟動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工作。到2018年,該省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已實現104個鄉鎮1796個行政村27.29萬農戶265.39萬畝耕地信息服務全覆蓋,實現良種農作物種植比例增加,農戶農作物種植效益增長。進一步發揮大數據的優勢已然成為下一階段農業信息化工作的推進重點。
在海南,建立農業大數據信息平臺有望成為有效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扎實推進自貿港建設的重點方向之一。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政府工作人員陳飄就關于如何進行海南省農業產業化大數據平臺建設提出建議。他建議,將海南全省范圍內的農業數據進行統一管理,建立農業大數據管理平臺,努力實現大平臺、大數據、大服務的農業信息化發展架構,形成統一的海南農業信息化標準業務運營機制,完善農業基礎數據庫和公共數據庫,實現全省涉農數據分類、采集、發布與使用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撰稿 趙樂瑄 李跇 吳皓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