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工業互聯網第五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2018年“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2019年“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2020年“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2021年“要發展工業互聯網,搭建更多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提升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五年間,工業互聯網從“嫩芽初露”到“百花齊放”,快速步入從探索起步到深化應用的新階段。
政策的持續加碼,讓工業互聯網熱度不減。《“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要優化升級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可靠、靈活、安全的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全方位推動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融合應用、安全保障能力等創新發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工業企業及設備上云數量比2020年翻一番;面向垂直細分行業,形成100個左右的新模式應用試點示范,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和應用場景。政策的不斷出臺,為工業互聯網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藍圖。
作為重要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在政策引領下,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展,在支持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帶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方面持續發揮效能。目前,我國已經培育較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150家,平臺服務的工業企業超過160萬家,接入設備總量超過7600萬臺(套)。通過工業互聯網,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向制造業加速融合滲透,特別是鋼鐵、汽車、裝備、電子、石化等工業領域,融合創新、交叉創新不斷深化,全國在建“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2000個。
“起初,什么是工業互聯網,有什么用、怎么用,社會各界都處在概念認知階段。現在,很多行業在工業互聯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許多企業深刻感受到工業互聯網帶來的效能提升,促進企業提質增效、降本減存。”全國政協委員、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表示。
工信部數據顯示,當前,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已經達到55.3%,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達到74.7%,開展網絡化協同和服務型制造的企業比例分別達到38.8%和29.6%。這些數字展示著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初步成效,彰顯著工業互聯網作為數字經濟發展引擎的十足動力。
不容忽視的是,工業互聯網在迅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工業軟件基礎薄弱、中小企業應用意愿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引發關注。針對我國工業互聯網技術開源生態根基淺、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周云杰建議,設立國家工業互聯網專項開源基金,打造中國工業互聯網頂級開源社區,定向培育如CAX、PLM、PLC、DCS等高端工業軟件開源項目,推動開放開源形成我國工業互聯網新優勢。
工業互聯網如何在促進工業提質升級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周云杰代表建議,支持全國重點省市先行先試,頂層統籌規劃,以工業互聯網構筑數字經濟的產業底座,將工業互聯網作為串聯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脈絡;強化政策引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市,結合地方優勢產業特點,匯集政府、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以及產業生態資源,打造城市級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一鍵在線全覆蓋”的全生命周期服務,為政府提供覆蓋行業和區域的數字產業地圖,全面提高決策的前瞻性、科學性、精準性和全面性。
如今,工業互聯網的星星之火已經照亮全國各地,各省市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發展路徑,通過數字化手段把“數字基因”注入工業企業,夯實實體經濟的數字底座,為工業穩增長、提質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面向未來,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前景廣闊,“5G﹢工業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將拓展更多新應用新場景,迸發出巨大的數字能量,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記者 鄧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