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獲悉,該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日前在環境科學與生態領域期刊《總體環境科學》上,在線發表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分析我國沿海近70年的鯨類擱淺數據,較為全面地揭示了我國鯨類的物種多樣性、相對豐度以及時空分布模式等重要信息。
鯨類動物是所有小型海豚和中大型鯨類的統稱,全球現存約90個物種。它們是海洋環境健康的指示物種,也是開展海洋保護工作的旗艦物種,研究和保護鯨類對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和海洋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我國的鯨類物種多樣性較為豐富,至少有30余個物種。由于缺乏調查和監測,大眾對出現在我國海域的鯨類動物所知甚少,相關的科學信息十分匱乏。在這種背景下,長期的、大范圍的鯨類擱淺資料成為重要的科研數據,可提供物種出沒記錄、相對豐度、多樣性和威脅因子等寶貴信息。對于一些神秘物種如喙鯨而言,擱淺信息收集和樣品獲取往往是了解和認識這些動物的重要甚至是唯一途徑。
該研究將我國14個沿海省份(包括港澳臺)設為研究區域,收集了1950年至2018年共計1763個鯨類擱淺記錄。結果顯示,擱淺數據共記錄了36種鯨類,包括9種須鯨和27種齒鯨。其中,須鯨和齒鯨各占擱淺記錄總數的10%和90%。作為典型的近岸物種,沿海江豚和中華白海豚占比43%,是擱淺記錄里的“優勢”物種。就動物擱淺數量而言,92%的擱淺事件為單一個體擱淺,須鯨幾乎全部是單一個體擱淺,齒鯨的海豚科動物有部分群體擱淺。
隨著時間推移,每年的鯨類擱淺數量不斷增長,且近30年明顯多于1990年以前。鯨類擱淺展示出一定的季節性特征,而不同物種/類群的季節性有所不同,例如江豚、須鯨和瓶鼻海豚為“春峰型”,熱帶斑海豚為“春—夏峰型”,而中華白海豚為“夏—秋峰型”。空間分析結果顯示,我國北緯20°—25°間的區域記錄到最多擱淺事件、最高物種數及最高鯨類擱淺密度。此外,我國沿海多個局部區域,如珠江口、臺灣海峽、瓊東沿岸區、長江口等被識別為鯨類擱淺熱點區。
基于鯨類擱淺數據分析,該研究揭示了我國鯨類的生物多樣性和時空分布特征,為進一步加強鯨類相關研究、保護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關鍵詞: 近70年鯨類擱淺數據 揭示我國 沿海鯨類 物種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