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堵車堵心,回家搶車位鬧心,都2022年了,交通出行體驗能否迎來一個大的改觀?
近期,李彥宏針對智能交通解決方案交了一份“作業”,這位百度創始人將對智能交通的學習、認知、構想、實踐和展望等寫成《智能交通:影響人類未來10—40年的重大變革》一書。在他看來,智能交通時代的拐點已經到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在該書的序文中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在薄弱的科技基礎上,已發展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世界科技創新大國,科技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興起,正在深刻影響世界發展格局,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在該書的序文中表示,回顧過去60多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演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就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兩個動力:一是來自人工智能(AI)研究的內部驅動力,二是來自信息環境與社會需求的外部驅動力。人工智能此前之所以屢遭挫折和低迷,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相信內部驅動力,缺乏內外之結合。實際上,外部動力要比內部動力更強。
潘云鶴認為,當前,在智能交通領域,我國和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一樣,已經在加速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智能交通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社會深度融合。他說,我國可以充分發揮在體制機制、市場空間、信息通信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構建中國特色的智能交通體系,爭取發展主動,為廣大民眾建設一個更安全、更高效、更綠色的智能出行時代。
城市擁堵是全球性的難題,而且形勢愈發嚴峻。根據預測,全球汽車數量將從2019年的11億輛攀升到2040年的20億輛。智能交通一書認為,智能交通將能夠提升15%-30%的通行效率。5年之內,中國的一線城市將不再需要“限購”“限行”;10年之內,靠交通效率的提升,基本上擁堵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書中還提到,基于ACE(自動駕駛、車路協同、高效出行)理念,“智能路口”的信號燈會比較“聰明”,能根據車流量狀態實時動態調整變紅還是變綠;而大數據和AI技術會告訴“智能可變車道”,什么時候該顯示直走,什么時候該顯示左轉。這樣可以提升車輛的通行效率。
談到停車痛點時,技術人員提出了“高位視頻停車”找車位法,以及“自主泊車”等方案:通過在車庫提前部署傳感器,在車位提前安裝倒車攝像頭,并在車身配置“攝像頭+超聲波雷達”的組合,系統就能在無人駕駛的狀態下對車輛做出準確的引導和管理。
暢想未來,智能交通一書認為,未來10到14年,真正的智能機器人“很可能長得像汽車,或者就是未來汽車的樣子”。技術人員設想,“汽車機器人”不但可以自動駕駛,如果你累了它還會“從座椅靠背的頂端發出聲音,問你要不要做個頭部按摩,并安排帶有按摩機械手的座椅為你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