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介紹科技創新有關進展情況。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介紹,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2.79萬億元,同比增長14.2%,研發投入強度2.44%,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北京躋身“全球創新前十”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支持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涌現一批原創性重大成果。“祖沖之二號”和“九章二號”實現量子優越性;“天問一號”開啟火星之旅;“羲和號”實現太陽探測零的突破;“神舟十三號”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海斗一號”成功實現萬米下潛,并完成科考應用。
面向經濟主戰場,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不斷壯大發展新動能。科技創新創業縱深推進,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位。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堅持目標導向,加強研發任務的整體設計,以科技為邏輯起點和核心要素,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提供關鍵解決方案。支撐碳達峰碳中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網發電成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等技術加快應用推廣。
200項成果應用于北京冬奧會
科技是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重要支撐因素,也是冬奧會各項活動中的一個亮點。王志剛介紹,本屆冬奧會有200多項科技成果得到應用,在北京冬奧申辦成功以后,科技部牽頭與相關部門組織科技冬奧相關項目的研發,包括比賽中的一些器具、運動訓練中的模擬比賽場景,以及在轉播、交通、運動員生活場地中的機器人應用等。開幕式、閉幕式中呈現的科技元素也得到廣泛稱贊。
高靈敏核酸檢測取得突破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祝學華介紹,疫情防控方面,在疫苗、藥物、檢測試劑、動物模型、病毒科學溯源等五大方向,持續開展攻關,為常態化疫情防控、保障經濟社會穩定運行提供科技力量。
通過五條技術路線對新冠病毒疫苗研發進行了部署,目前已有25個疫苗進入了臨床試驗,其中有7個獲批使用。截至目前,全國已經累計接種各類疫苗超過31億劑次,同時有68款核酸檢測試劑產品上市,特別是高靈敏度、大通量的檢測產品已取得了突破,目前最快的檢測結果可以在半個小時左右出來。同時,首款中和抗體新冠藥物聯合療法已經獲批附條件上市,多個小分子藥物已經進入了三期臨床試驗階段。
下一步,科技部將在民生科技領域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先進適用技術轉化成果應用,深入推進“雙碳”技術的攻關,加快新冠藥物、疫苗的研發力度,持續加強癌癥等重大慢病科研攻關,以科技進步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