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史上首次實現機器人水下火炬接力、首次用8k超高清轉播開閉幕式、機器人跟進場館消毒和人員測溫、168個語種使用機器就能“秒譯”……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這一幕幕“黑科技”名場面,離不開廣州科技力量的加持。
2月22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北京冬奧中的廣州科技力量——體育科技故事會,邀請10家廣州科技企業、科研機構分享他們以廣州科技力量閃耀冬奧,為冬奧會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的背后故事。
8個月“零失誤” 實現水下火炬傳遞
2月2日,2022年冬奧火炬傳遞活動中,第255棒火炬手是一臺水陸兩棲機器人,和第256棒變結構機器人在水下實現精準對接點火,實現奧運史上首次機器人水下火炬接力。這背后是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的助力。
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博士、水下火炬傳遞機器人設計團隊負責人劉鑫宇介紹,“水下火炬接力”設想最先由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李碩提出。
“雖然兩名機器人火炬手露臉的時間非常短,但實際上整個系統非常復雜,都有復雜的機械手動作。”劉鑫宇說,智能院主要承擔了機器人控制系統的研制,是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其操縱性、可靠性決定了水下精準對接的成敗。
研發過程最大的難點就是時間緊、零失誤的要求。“項目周期共計8個月時間,面臨各種嚴苛的‘考試’,‘考試’不通過就會被直接淘汰,現場的壓力非常大。”從開展冰上試驗到火炬傳遞當天,又經歷3個月的戶外調試,項目組把實驗室搬到冰面帳篷里,冒著零下20℃的嚴寒,開展近兩百次的戶外試驗……回憶起來,劉鑫宇仍然感慨萬千。
首次“8K看奧運” 超高清攝像機廣州造
冬奧會開、閉幕式上,燦爛非凡的焰火展示了“極致的中國式浪漫”,8K轉播把這一幕幕震撼場面傳遞到世界各地,拍攝這一外景的攝像機來自一家廣州企業——廣州博冠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副總經理張傲雪會上介紹道,除了攝像機,博冠的雙筒望遠鏡也被選用于冬奧會開、閉幕式。
本屆冬奧會,是全球首次將超高清8K轉播技術與系統應用于開幕式、閉幕式的信號制作與轉播。作為廣州本土超高清前端攝錄領域的企業,博冠光電為“8K看奧運”自主研發了全國首款國產8K50幀小型化廣播級攝像機。
博冠集結70多人的技術團隊夜以繼日攻堅克難,解決了8K50幀無壓縮信號輸出,突破了鏡頭卡口、小型化、機身散熱等技術瓶頸。“不僅完成了服務冬奧會拍攝轉播的技術攻關,同時也讓中國產品在被國外巨頭長期壟斷的超高清攝錄設備領域有了一席之地。”張傲雪說。
冬奧版“獵鷹號”平均6小時出結果
“累計為冬奧會檢測超70萬管,占冬奧會北京賽區核酸檢測總量約30%”“平均6小時即可出具檢測結果”……作為冬奧會核酸檢測保障的主力軍之一,廣州企業金域醫學承擔冬奧會的核酸檢測服務保障任務。
集團高級副總裁汪令來介紹道,金域醫學成立了近500人的冬奧服務團隊,重點負責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速滑館、國家體育館、國家游泳中心,北京冬奧村等超50個區域的核酸檢測任務。
冬奧閉環內的核酸檢測,要“隨采隨送隨檢”,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汪令來表示,金域醫學聯合廣州實驗室等科技力量,推出自主研發的冬奧版“獵鷹號”移動醫學檢驗實驗室。它裝有液壓升降裝置,可拓展、易裝卸、占地小、產能大、又可靈活移動,內部配備多臺全自動核酸提取儀、全自動點樣儀等核酸檢測自動化設備,日檢測產能可達到傳統移動實驗室的3倍,最高接近3萬管。
冬奧會期間,核酸檢測需求量大,但對結果的時效性要求極高。汪令來分享了“平均6小時出檢測結果”的秘訣:采取“采運檢一體化”檢測服務,通過全流程信息化,確保檢測效率最優化。
穗企擴聲系統在鳥巢14載仍“扛打”
廣州市銳豐音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陸秀冰介紹,作為北京2022冬奧及冬殘奧會的擴聲系統保障團隊之一,銳豐科技LAX派出技術骨干人員組成保障團隊入駐北京、張家口和延慶三大頒獎舞臺。
“冰冷環境是對專業擴聲設備的嚴酷考驗,揚聲器輕則結冰、凍硬,重則損壞、碎裂。”陸秀冰說,LAX戶外演出揚聲器系統在設計之初就進行了冷凍、高溫、潮濕等多方位實驗,在張家口崇禮太子城舞臺零下20℃的環境下,依然“扛打”。
“LAX擴聲系統‘長居鳥巢’14載,經歷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5年世界田徑錦標賽后,各項參數依然保持出色,民族品牌用時間證明了實力。”陸秀冰自豪地說,2021年銳豐科技LAX再次承接“鳥巢”國家體育場擴聲系統改造工程以迎接北京2022年冬奧會,不僅量身定做了符合鳥巢鋼結構的吊裝上下架,還配套了多重保護系統和完全固定的吊裝連接器,保證固定安裝的安全。 (記者方晴 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