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分置改革的意義是什么?
1.股權分置改革提高了證券市場的固有功能。股權分置改革實質是推動資本市場的機制轉換,消除非流通股與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異,強化對上市公司的約束機制,提高證券市場的固有功能。從長期來看對證券市場來說是重大利好,有助于營造證券市場長期上升的環境,形成并鞏固所有股東的共同利益基礎,使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降低公司重大事項的決策成本。
2.股權分置改革進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對證券市場的影響。股權分置改革進程中存在著大量不確定性因素,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包括:對流通股股東如何進行對價補償;試點企業改革后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推出的試點企業代表性如何,數量的多少與改革節奏的快慢;股權分置問題到何時才能解決完畢;在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大環境下是否會有增量資金進入市場等。
3.首次公開發行的公司在新股發行時應如何定位對證券市場的影響。解決這一問題是股權分置改革的一個重要步驟,是全面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開始。從現實來看,長時間內停止發行新股,會影響證券市場自身的正常發展,而且會影響我國的經濟改革進程。
4.股權分置改革對證券市場所形成的擴容壓力。這里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公司以向流通股股東送股的形式獲取流通權,所送股份會使股市流通籌碼增多。第二種情況是非流通股股東所持股份獲得流通權后,非流通股變為流通股,會對市場造成的擴容壓力。
5.股權分置改革中切實保護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保護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是這項改革的核心原則。非流通股股東為了獲取流通權,必須向流通股股東出讓部分利益,即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股東支付數量不等的對價補償,對價的兌現會降低上市公司的市盈率。
股權分置改革對股市的影響有哪些?
股權分置改革是我國股票市場建立以來的重大改革措施。股改前,我國股票市場存在著市場基本功能不完善,市場主體行為扭曲,股市發展與宏觀經濟發展不協調的特點。
2005年4月開始的股改,旨在通過改變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利益割裂的機制,促進股票市場的穩定發展。 各界對股改成效的評價都褒貶不一。
股改完成后,2006年、2007年我國股市出現井噴,但2008年,我國股市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下跌行情。在股市上漲過程中,關于股改的評論幾乎都是正面的,股改成為解決股市所有問題的良藥;在股市下跌的過程中,關于股改的質疑又鋪天蓋地,股改成為股市下跌的罪魁禍首。
股市基本功能和股市投融資雙方行為這兩個角度,在對股改前后大量市場數據收集和整理的基礎上,通過對股改前后這兩方面情況的比較和分析,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客觀評價股權分置改革對我國股票市場的影響。本文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股權分置改革在宏觀層面,對股市基本功能的影響是積極的,有利于股市基本功能的發揮。
股改后短期內股市的劇烈波動由宏觀經濟、資金供求、市場炒作等多種因素造成。股權分置改革在微觀層面,對投融資雙方行為的影響是中性的。上市公司“圈錢”、“資金占用”等問題減少,但違規買賣股票、違規信息披露、“內部人控制”等問題較股改前突出;投資者仍以散戶為主,機構投資者實力較弱。 股改是為了促進股市的穩定發展。鑒于股改后,我國股票市場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利于股市穩定發展因素,本文最后從完善股票市場制度建設,加強對市場主體監管,提高“大小非”減持的信息披露要求等角度提出幾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