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重大項目及“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之一的深圳自然博物館自今年3月開工以來進展順利。目前,該館正進行樁基工程施工,作業中充分運用建筑前沿技術,使這座文化新地標在施工環節便充滿著濃郁的“高科技味”。
據市建筑工務署有關負責人介紹,深圳自然博物館項目位于坪山燕子湖片區,集收藏、展覽、研究和自然科普教育于一體,包含陳列展覽區、公共服務區、科普教育區、藏品保管保護區、綜合業務與學術研究區等,建成后將成為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座大型綜合性自然博物館。
“樁基結構是建筑工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將BIM技術貫穿其中。”一位項目負責人介紹,通過建立三維BIM地質模型,能將大量地質信息匯總在模型中,完整展示地下地質情況,使每一根樁深入地質層的情況一目了然。同時,采用BIM技術建模可利用三維可視化實時模擬演示對工人進行技術交底,使工人更形象地了解施工工藝。后續,BIM模型還將無縫快捷地融入VR平臺,使得模型的顯示效果、瀏覽方式變成VR方式,手機掃描二維碼或接入VR頭盔即可查看全景漫游及掛接在模型上的各類信息。
深圳自然博物館還量身定制了綠色建筑技術體系和實施策略,打造“三星級”綠色建筑。在設計方面,該項目采用保溫隔熱設計與窗墻比優化達到被動節能,并選用高能效冷熱源設備及系統、冷熱輸配系統、照明燈具及控制系統,通過智慧建筑能耗監控系統來實現主動節能。
“在施工階段,項目通過可回收錨索技術、泥漿循環、現場標準化建造等,實現施工過程的綠色建造目標。”該負責人介紹,項目四周均有規劃市政道路,普通錨索對周圍道路施工存在一定的影響,因此項目方采用可回收錨索技術,可將鋼絞線回收再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削弱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記者 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