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深圳市重大項目及“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之一,深圳自然博物館的建設備受關注。記者昨日從市建筑工務署獲悉,該項目已展開樁基工程施工。未來,深圳自然博物館不僅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華南地區第一座大型綜合性自然博物館,還將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館,成為深圳公共文化、文明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深圳自然博物館項目位于坪山燕子湖片區,沙新路以北,沙龍路以東,片區匯聚了燕子嶺、坪山河及濕地、林田等特色自然生態要素。項目用地面積約4.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0.5萬平方米。
該項目包含1棟單體建筑以及相應的“全域”景觀綠化體系,分為地上五層,地下兩層,集收藏、展覽、研究和自然科普教育于一體。主要功能區包含陳列展覽區、公共服務區、科普教育區、藏品保管保護區、綜合業務與學術研究區等。項目在現有和修復后的生態系統之間建立戰略連接,創造了區域性的新地標,致力于自然演化規律的呈現,秉持“地理空間上的深圳,全球視野中的生態”這一核心理念,力圖成為一個有“科學傳播力”的自然博物館。
深圳自然博物館項目目前正在進行樁基工程施工,該項目采用BIM技術建立樁基工程專項模型,進行工程樁持力層分析、可視化技術交底及施工進度模擬工作,使施工過程的呈現更直觀,保證了施工質量。在建筑三維幾何模型的基礎上,運用BIM增加時間維度進行施工進度模擬。通過安排合理的施工順序,優化勞動力、機器設備、物資材料和資金消耗量及質量目標關系。
市建筑工務署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后續會將BIM模型無縫快捷地融入VR平臺,使模型的顯示效果、瀏覽方式變成VR方式,可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或接入VR頭盔來查看全景漫游及模型上的各類信息。BIM+VR的融合使用,既達到了可視化效果的目的,又保留了完整的BIM信息,能讓使用者身臨其境地體驗施工過程,清晰地查看工程結構的每一個部件,也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施工過程中的工藝工法。(記者 李秀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