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新聞發布會——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專場。記者從會上獲悉,“十三五”以來,“一帶一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61%、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年均增長5.9%,區域發展差距有效縮小。隨著一系列行動方案和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的落地,廣東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全面改善,工業園區支撐不斷強化。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表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總體思路是:堅持系統思維和整體觀念,根據各區域基礎條件、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將全省劃分為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3個功能區,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
區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朱偉用一組數據證明了“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取得的成效:“十三五”以來,沿海經濟帶東翼(汕頭、汕尾、潮州、揭陽4市)、沿海經濟帶西翼(陽江、湛江、茂名3市)、北部生態發展區5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分別高于珠三角2.1個、1.2個和1.5個百分點。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844元增加到27191元,增長了61%,逐步拉近了與珠三角核心區的差距。
目前,全省一盤棋的統籌機制不斷完善。建立了廣州與湛江、深圳與汕頭“核+副中心”深度協作機制,深入推進省內對口幫扶,實施一攬子支持老區蘇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扶持政策,對重點老區蘇區補助標準提高至每縣每年5000萬元。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建設步伐加快,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等一批重大區域合作平臺加快建設。
在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中,財政力量不可忽視。省財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國煌透露,2016-2021年,“一帶一區”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6789元提高到9044元,年均增長5.9%,縮小了與珠三角核心區的差距。
“接下來,我們將突出創新驅動、示范帶動,推進珠三角核心區壯大新動能塑造新優勢,打造更具輻射力的改革發展主引擎;突出陸海統籌、港產聯動,強化沿海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和臨港產業布局,打造更具承載力的產業發展主戰場;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北部生態發展區打造成為更具持續力的生態發展新標桿;突出優勢互補、雙向拓展,建立健全區域政策統籌機制,堅持 ‘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積極探索區域合作新模式,不斷完善區域協調發展動力傳導體系。”朱偉說。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全面改善
近年來,廣東加快構建內外高效聯通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網絡,為高質量構建“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撐。
省交通運輸廳二級巡視員黃凌表示,截至2021年底,廣東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經突破1.1萬公里,已經連續八年位居全國第一。目前,全省鐵路運營里程達5278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達2367公里,居全國前列。”
黃凌介紹,一方面加強城際軌道建設,在加快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強化珠三角核心區的核心引擎功能的同時,深入推進粵東城際鐵路建設,提升汕潮揭城市融合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加快高鐵建設,目前正推進廣湛、廣汕、汕汕、深江等高鐵建設,不斷提升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發展能級。
整合產業園區資源打造新增長極
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要求對不同區域提出差異化的產業發展定位。其中,工業園區是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吳紅透露,目前,全省以發展工業為主的高新區、經開區、省產業園、綜合保稅區等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共161個,2021年實現規上工業產值超6萬億元,約占全省的四成;其中“一核”園區71個、“一帶”東西兩翼園區50個,“一區”園區40個。
吳紅表示,廣東規劃建設大型產業集聚區,整合資源打造新增長極。2021年,省委省政府部署規劃建設大型產業集聚區,印發《關于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動形成若干大型產業集聚區的意見》,推動形成珠海、汕頭、佛山、中山、江門、湛江、肇慶等7個大型產業集聚區,打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目前,省財政已安排21億元專項資金、省自然資源廳預安排萬余畝用地指標,支持大型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記者 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