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感覺呼吸都很順暢,整個人輕松了許多。”在更換心臟除顫器并植入可吸收抗菌封套后,術后清醒的戴先生對港大深圳醫院醫生豎起了大拇指。戴先生植入的是“港澳藥械通”引進的一款新械“可吸收抗菌封套”,這也是內地首例植入案例,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植入感染及并發癥風險。
深圳持續推動醫療服務跨境銜接。2020年以來,深圳市衛健委以國家綜合授權改革為牽引,大力推動“探索完善醫療服務跨境銜接機制”“放寬國際新藥準入”首批2項衛生健康領域授權事項高質量落地實施,在探索建立聯通港澳、接軌國際的醫學創新發展環境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引領性、示范性改革成果。
“港澳藥械通”引入13種藥品和9種器械
9年前,港人戴先生被診斷為“肥厚性心肌病”并被植入了單腔心臟除顫器(ICD)。今年年初,已移居深圳的戴先生在港大深圳醫院就診發現其植入心臟起搏器除顫器電量僅剩余約半年時間,醫生在深入檢查時發現其“三度房室傳導阻滯”,便建議戴先生盡早更換心臟除顫器并植入可吸收抗菌封套以降低感染風險。
于是,近日戴先生成為“可吸收抗菌封套”國內首位獲益患者。
推動“港澳藥械通”落地,既惠及內地居民,也造福跨境患者。深圳市衛健委穩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藥械創新發展及試點工作,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成為“港澳藥械通”首家指定試點醫院,有效促進了灣區醫療同質化發展。截至5月30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已獲批引入13種藥品和9種器械。
將“三甲”評審標準推向國際
目前,國際主流醫院認證體系主要有美國的JCI、澳大利亞的ACHS等,但內地絕大多數醫院并沒有取得這些認證,港澳醫院均采用ACHS認證標準,灣區醫療在管理上存在較多壁壘和差異。
通過綜合授權改革,國家支持深圳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醫院評審認證標準體系,讓深圳擔當“破冰”重任。在深圳市衛健委推動下,借助深港合作優勢,由港大深圳醫院注冊成立第三方評審機構“深圳市衛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積極探索并制定與國際接軌、獲國際醫療質量協會外部評審會(IEEA)認可的醫院評審認證標準和評價制度,開展我國“三甲醫院”評審標準國際轉化。
該中心對標國際通行規則,融合中國醫院評審實踐與國際認證標準,創新性編制完成《醫院質量國際認證標準(2021版)》,于今年2月正式獲IEEA國際標準認證,將“三甲”評審標準推向國際。
推動港澳醫療機構在深集聚發展
深圳市衛健委還從搭建平臺、人才培養、機構設置等方面著手,大力推動港澳醫療機構在深圳集聚發展。
深圳發揮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制度、模式、管理創新優勢,打造與港澳銜接、與國際接軌的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醫療中心。同時,謀劃布局一批更具競爭力的深港醫療合作平臺,包括加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附屬醫院建設,推動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在前海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開設國際化診療中心,支持香港名醫診療中心項目建設。
在探索與國際接軌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通過落地一批深港醫學教育項目,培養更多受國際認可的醫學人才。打破深港醫師資質壁壘,開展境外醫療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認定,與內地醫師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截至目前,全市已開設11家港資(獨資合資)醫療機構,已有348名涉外醫師獲內地醫師執業資格,來自港澳的專業人士1098人次以短期行醫方式在深圳執業,一批高端社會辦醫療機構在深圳發展。(首席記者 羅莉瓊 通訊員 深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