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大寒宜近火,無事莫開門。”
在風雪飄落的寒冬,釀制的酒斟滿酒杯,金色的火爐里獸炭燒得正旺,在這天寒地凍時圍爐取暖,無事不出門……在詩人元稹筆下,冷冽的冬日也生出幾分閑適之意。這時,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大寒,就如期而至了。
民諺有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說的是大寒時節的寒冷蕭瑟的天氣。據《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解釋道:“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因大寒時節一般處于三九、四九的時段,所以認為其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
大寒的到來,總在歲終之時,冬去春來,大寒一過,又開始新的一個輪回。此時的天氣雖然冷冽難捱,可隨著春節的到來,年味也愈發濃烈,街頭巷尾人們過年的熱情,足以抵擋冷氣的襲來。還有街頭悄然綻放的梅花,凌寒而開,讓農歷歲尾更添一縷氤氳的香氣。四川博物院的詠梅詩文壓勝錢,融合了梅花與新春佳節的喜慶氛圍,也讓大寒節氣暖意融融。
冬將盡,春不遠
轉眼就是年
“大寒時處三四九,天寒地凍冰上走。”從這句民諺中,不難看出大寒時節的天寒地凍。大寒雖然是意為天氣冷到極點的節氣,但在民俗專家劉孝昌的描述中,此時位于西南一隅的成都,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在天府之國,處處充滿了過年的熱鬧氛圍,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天氣再冷,都擋不住成都人過年的熱情。因為新年將至,所以‘大寒不寒’。”
作為年尾最后一個節氣,大寒到來時雖是農閑時節,但家家都在“忙”——忙著過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風俗。據悉,在大寒節氣到春節的這段時間中,民間會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動,譬如“做牙”“祭灶”“掃塵”“貼年紅”等等,而等到這些習俗一一做完,農歷新年就已經近在眼前了。
劉孝昌說道,在大寒節氣前后,還有“做牙”的習俗,亦稱“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儀式,俗稱的美餐一頓為“打牙祭”即由此而來。據悉,古代商人們會在農歷每月的初二及十六日,來祭拜土地公。
舊時,人們把農歷的二月二日稱為頭牙,十二月也就是臘月十六日則是尾牙。特別是歲末最后一次的祭祀活動“尾牙”,對于商人們來說尤為重要。而在祭拜完后,所用的菜肴可以給員工或家人食用,稱之為“食尾牙”。有趣的是,現代企業流行的“年會”可以看作尾牙祭的遺俗。
花錢呈祥
這枚詠梅詩文壓勝錢寓意美好
大寒節氣,年味愈發濃烈,此時也是賞梅的好時節。“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一首陸游的《梅花絕句》,能夠看到在數百年前的宋代,當時的錦官城中已經梅花不斷,香氣襲人。
陸游愛梅,一生更是寫下百余首有關梅花的詩。尤其是入蜀后,陸游賞梅雅興不衰,時常賞花游玩,飲酒賦詩。六年時光,他寫下了60余首詠梅詩,超過其一生詠梅詩的三分之一。可見成都的梅花,為陸游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成都人的愛梅之心,在文物中也盡數體現。譬如,一件來自四川博物院的詠梅詩文壓勝錢,就將作為冬日的象征的梅花,與新春佳節的喜慶氛圍融合到了一起。
在如今的春節,長輩發出的帶有美好寓意的紅包,是孩子們眼中最有儀式感的環節之一。但古時的壓歲錢,叫作“壓勝錢”,也叫“花錢”,其形如錢幣,上面鑄有吉語或寓意吉祥的圖案。“壓勝錢”不是真正的錢,不能作為貨幣流通,僅是承載著美好愿望與祝福的物件。
清代四川寶川局花錢因不惜工,不省銅、工藝考究遠近聞名,其中,尤以融詩書畫于一體的“梅蘭竹菊”四君子花錢備受追捧。而四川博物院館藏的這一件詠梅詩文壓勝錢,正是四君子花錢中的一枚,圖文清雅,鑄工精良。
可以看到,這件文物的一面以楷書寫就“而今未問和羹事,先向百花頭上開”。這句詩文出自北宋三元宰相王曾之手,意頭極好。花錢另一面,刻有一簇梅花,枝丫隨勢偏右,枝葉及花朵越過方孔落于右側空白處,構思巧妙,布局美觀。有這樣一枚吉語花錢作“護身符”,怎么看都腔調滿滿。
大寒已至,冬將盡,春將來。過了大寒,就是人們期待已久的農歷新年。所以,趁這個節氣,盡情享受節日熱鬧喜慶的團圓氛圍,等待春日的到來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