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耜的意思是什么?
耒耜,讀音為“lěi sì”,是一種古代的農具,類似于現代的犁。耒耜由兩部分組成:耒和耜。耒是耜上的彎木柄,耜則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整體形象類似于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于松土。
耒耜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是“犁”的前身。在原始社會晚期,出現了松土農具耒耜,隨著農業的發展,耒耜逐漸改良,最終演變成現代的犁。耒耜的使用大大提升了農業的生產效率,推動了原始社會向農耕文明的轉變。
骨耜的出現說明了什么?
骨耜的出現標志著河姆渡居民已經掌握了磨制石器技術,并開始使用這種技術進行農業耕種。骨耜是用偶蹄類動物的肩胛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下端薄而寬,柄部鑿有橫孔,刃部鑿有兩豎孔,橫孔插入一根橫木,用藤條捆綁固定。使用時,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腳踏插入橫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來。
骨耜的使用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還提高了勞動效率。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骨耜和一個印有稻穗圖案的稻穗紋陶盆,這進一步印證了河姆渡居民過著原始農耕生活3。骨耜的出現表明河姆渡的農業已經從火耕法階段進入了耙耕法耕作階段。
此外,新石器時期農業與手工業的分工使得石質工具與骨質工具的類型變得非常豐富,復合工具也開始廣泛使用。骨耜作為新石器時期典型的耕耘農具,其功能決定了當時農業的發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