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以前村里只要兜里有點錢就去打麻將,擺酒還喜歡攀比,講排場、比闊氣,一年下來各種酒席參加了幾十場。”什隴村局大屯村民農遠順笑稱,在村里人緣好也成為一種負擔,光隨份子錢就花了上萬塊。移風易俗之風吹進千家萬戶后,什隴村引導村民建立自己的紅白理事會,并由村民商討制定了村規民約。紅白喜事都按照村民自己定的標準來操辦,鋪張浪費的現象減少了,大家的經濟負擔也減輕了許多。
2024年以來,為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什隴村以巖門屯為試點,邀請德高望重、帶動能力強的老黨員、老鄉賢成立村民自治的“紅白理事會”,并根據該屯實際情況,制定《紅白事操作服務規則》和《婚喪喜慶事宜村規民約》,倡導紅事新辦、白事簡辦。隨著“巖門經驗”在全村推廣,各屯都紛紛模仿,移風易俗帶來的實惠逐漸獲得群眾的認可。“我們以‘一約四會’為抓手,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等村民組織人員熟、威望重的優勢,做到紅白喜事排查到戶、違規操辦勸阻到位、良好家風宣傳到位,不斷強化移風易俗成效,引導群眾破除陳規陋習,弘揚時代新風尚。”什隴村黨總支部書記韋鳳俏介紹。
什隴村黨員韋利亞是一名山歌愛好者,為積極配合黨總支部宣傳移風易俗,她自編自排一首《移風易俗山歌十唱》,組織村民廣為傳唱,營造濃厚氛圍。擇善而從,新風漸起。在廣大黨員干部的宣傳引導下,文明健康理念逐漸被接受,群眾對移風易俗工作都非常支持。“群眾在哪里,我們的宣傳陣地就在哪里。”韋鳳俏說,移風易俗并非一日之功,只有經常和群眾拉家常、講政策、說變化,才能潛移默化地幫助群眾根除舊思想、改變舊觀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