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來源標題:全國備案博物館免費開放率超九成
昨日(25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受邀出席,并答記者問。會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透露,我國擁有76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40項世界文化遺產及4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是名副其實的文物資源大國。
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43批次、1900余件(套)海外文物“游子”回歸祖國,文物成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金名片”。連續推動了十項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成功申報,如近期的“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良渚古城遺址”,這些項目申遺成功,使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了59項,保持領先優勢。
此外,目前,全國備案博物館達6833家,免費開放率超91%,2023年舉辦4萬余個陳列展覽、38萬余場教育活動,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就考古工作,關強介紹,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努力推動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也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了原創性的貢獻。18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統籌推進,“十四五”期間990余項主動性考古項目有序實施,鄖縣人、皮洛、良渚、二里頭、三星堆遺址等一系列考古發現實證了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鄖縣人、陶寺、良渚遺址被載入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中阿、中非聯合考古深入開展,中國考古影響力不斷擴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