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河遺址是怎樣的景點?
三里河遺址,位于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廣州南路北三里河村,屬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綜合文化遺址。
三里河遺址,東西寬200米,南北長250米,總占地面積達50000平方米,發掘面積達1570平方米。出土房屋四座,墓葬共發現六十多座,主要分屬南北二個墓區。三里河遺址的發現,明確了該地區與魯中南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有著若干地區性差異。更為重要的是,解決了學術界多年來關于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先后關系的爭議。
三里河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東西約200米,南北約250米。出土房屋四座,其中保存較完整的僅有一座。房屋平面呈桶圓形,面積將近8平方米,有以淺槽為基的土墻建筑,墻土采用黃土屏和少量紅燒土末加工而成,質堅硬,筑好后的墻面平整,表面并涂有一層黃土泥漿。在這座房屋的西北部挖有一個深1.4米的大型窖穴,窖穴的西壁與房屋的部分西墻相連接,客穴口部呈榴圓形,東西長1.88米、南北寬1.7米,平底呈圓形,直徑1.5米。墓葬共發現六十多座,主要分屬南北二個墓區,墓葬排列較整齊。貯藏物品的窖穴有三十多個。此外,在墓地里發現有可能是舉行特殊活動或用途的場所兩處:一處是長方形的石塊建筑,長0.9米、寬0.6米,用大小比較均勻的河卵石鋪成。另一處是河卵石鋪底的圓坑建筑。
三里河遺址有哪些文物遺存?
三里河遺址文化堆積可分兩層:上層為龍山文化遺存,下層為大汶口文化遺存。在地表面還可以拾到商代的陶片,遺址可能還有商代遺存。大汶口文化遺存的遺跡主要有房址、墓葬和窖穴。墓葬盛行單人仰身直肢葬,有木葬具,有的墓主人手握長條形蚌器和獐牙勾形器,骨骼普遍有拔牙和枕骨人工變形的現象。龍山文化遺存的主要遺跡有居住址殘跡、窖穴和墓葬,在墓葬區內發現了一處河卵石遺跡和一處卵石底坑,用途特殊。
龍山文化遺存
龍山文化遺存中的灰坑底發現一頭完整的成年豬骨架,許多坑內堆積貝殼。24座墓主人手握獐牙或蚌器,19座墓用豬下頜骨隨葬。墓中隨葬器物以鼎、鬶、罐為多,其中蛋殼黑陶杯的陶杯壁厚度不到1毫米,故以“蛋殼”呼之,其中一座墓出土的蛋殼陶杯,器壁僅厚0.3毫米,重不足40克。墓葬中骨骼也有拔牙和枕骨人工變形的現象,所處陶器陶色較多,有黑、灰、褐、紅、桔黃、白灰等,紋飾簡單。薄胎高柄杯在遺址中罕見,卻常見于大、中型墓葬中。另外,還有石、骨、角、牙、玉質的生產工具和裝飾品。
大汶口文化遺存
大汶口文化遺存中許多灰坑內堆滿貝殼,堆積深達10厘米,還有一些灰坑內堆積魚鱗片。另有一灰坑內掩埋了5頭完整的幼豬殘骨。有32座墓主人手握蚌器或獐牙,18座墓用豬下頜骨隨葬,11座墓用魚隨葬。墓中常見的隨葬器物是小鼎、鬶和黑陶高柄杯。其中有兩件動物肖形器,一為豬形鬶,作成豬的造型,小耳、嘴為器口,兩側伸出獠牙,短尾上翹,陶色與豬皮相近;一為狗形鬶,作成狗的形象,昂首張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