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經濟的晴雨表。物流通則商流通,產業鏈供應鏈穩。
粵港澳大灣區有著非常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包括世界級的碼頭、機場和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網,同時又是世界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大灣區物流業十分發達。而深圳作為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世界級的海空港引領大灣區現代物流業不斷跨越。今年1-7月深圳機場貨郵吞吐量達44.3萬噸,同比增長21.6%,深圳港1-7月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701.86萬標箱,同比增長5.38%。
空港 立足灣區創新服務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的核心樞紐和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深圳機場貨源絕大部分來自于珠三角廣袤腹地。”深圳機場集團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為有效提升大灣區間貨物的高效流通,深圳機場主動創新,在海關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先后在深圳前海綜合保稅區、廣州南沙綜合保稅區建立了異地貨站,積極為區域內先進制造企業提供高效的空運進出口業務通關服務。
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加速異地貨站與深圳機場國際貨站間貨物的高效流轉,以前海為試點,深圳機場賦予前海綜合保稅區前置安檢功能創新。在民航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今年1月,首批在深圳前海綜合保稅區完成報關、收運、安檢、組板的貨物,通過短途駁運安保鏈順利進入深圳機場國際貨站控制區,標志著以前置安檢為核心的深圳機場航空貨運短途駁運安保鏈試點項目正式運行。
過去,貨物從前海綜合保稅區需完成關務操作后,以散貨的形式交付機場國際貨站,在國際貨站完成貨物收運、安檢和組板操作。短途駁運實施后,深圳機場將貨物收運和安檢前置于前海綜合保稅區場所經營人處,在沒有降低安全標準的前提下,通過短途駁運的形式將貨物運送至國際貨站,此舉實現了代理人高效安檢、自主打板、整板交運的核心訴求,大幅縮減了保障時間,降低了代理人運輸成本,極大提升了服務質量。
此外,記者獲悉,深圳機場還積極注重與香港的協同發展,面對今年上半年香港疫情防控升級,深港跨境陸路運輸通道受限,深圳機場主動攜手順豐航空及時打通深港空中貨運運輸通道,有效助力疫情防控及灣區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海港 依托灣區聚散全球
南坪快速路上,一輛輛集裝箱卡車或者東向鹽田港,或者西去深圳西部的招商港口群和大鏟灣碼頭。深圳港口的興盛讓灣區制造業產品從四面八方匯聚深圳,出口全球。
“深圳港以往90%的貨源在周圍200公里以內,也就是在大灣區的范圍內。”深圳港一名資深航運人士告訴記者。
記者獲悉,今年面對各種復雜局面,為增加深圳港口貨量,深圳港在原有駁船航線的基礎上,與海關在大灣區其他港口城市開通了組合港,或以海鐵聯運的形式,讓大灣區內的貨源直通深圳港。特別是供港物資部分“公轉水”后,大灣區大量的供港農產品通過水運直達香港。
迅航星辰國際供應鏈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艷軍長期從事貨代工作,在港口圈爬摸滾打多年。他告訴記者,深圳港長期保持集裝箱吐量世界領先的優勢,與其日益成為輻射力強大的世界級中轉港密切相關。他告訴記者:“我們組織的貨源大部分也是在大灣區內,貨源備齊后就在深圳港定船出口。”
記者了解到,深圳港一端是國際貨源向內地的中轉,如智利車厘子等進口水果和食品通過深圳中轉,然后運輸到大灣區其他城市或者內地城市。進口貨物中轉量較大的有鹽田國際、赤灣碼頭和大鏟灣碼頭。另一端是內地貨物通過海鐵聯運方式,或大灣區貨物通過駁船運輸到達深圳港。其中,海鐵聯運以東部港區為主,而珠三角的駁船運輸以西部港區為主。目前,全港共開通數十條海鐵聯運路線。
深圳港正依托大灣區,向內地拓展貨源腹地,發展國際化中轉業務,逐步成為中國內地至國際城市的中轉樞紐。(記者 易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