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鐵路起于青海省西寧市,終點為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全長1956公里,被譽為“天路”,是我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結束了西藏沒有鐵路的歷史。
“鐵路修建過程中,主要面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這三大世界性工程難題。建設者們不僅要應對極端的氣候條件,還要確保施工不會破壞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中鐵二十一局五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盧長德回憶說。他曾是青藏鐵路第24標段的項目經理,該標段位于嚴重高寒的那曲市桑雄嶺,海拔4650米,氣候異常惡劣,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讓盧長德記憶猶新。“在24標段,建設者們將施工區域的草皮切成塊,連同土壤一起移植到養護區,待路基成型后,再將草皮移植回邊坡。同時,標段還與研究機構合作,采用高原適應性強的草籽進行高海拔人工種草試驗,開展生態修復。”盧長德說,嚴格的環境保護理念貫穿建設全程,除了施工前十分詳細的環境保護規劃外,施工過程中還采取了多項環保措施,工程結束后還進行了生態恢復。
此外,施工方采取施工便道封閉式管理、利用工藝改變路基邊坡坡度等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占地。青藏鐵路建設中,還首次為野生動物開辟了遷徙通道。目前,青藏鐵路沿線有26處52公里野生動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動物的遷徙,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青藏鐵路已通車運營18年,各項環保舉措不斷升級。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計劃統計部運輸計劃科工程師張彩虹介紹,在廢水治理方面,青藏集團公司結合新建項目統籌站區規劃和城市規劃,投資1818萬元持續推動相關站區、段所污水排放納入城市污水管網并網改造;在廢氣治理方面,提升燃煤鍋爐源頭治理水平,按照宜電則電、宜氣則氣的原則,因地制宜采取清潔能源、集中供熱替代等措施;在固體廢物治理方面,結合路外環境整治工作,定期開展線路兩側防護欄內的塑料廢棄物清查、排查鐵路接觸網掛輕飄浮物、清理廢舊地膜等工作,每年開展危廢培訓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
青藏鐵路是一條生態線,也是一條幸福線。“在修建過程中,當地群眾積極支持,參與修建也帶動了他們增收。鐵路通車運營后,更是方便了大家的出行,促進了鐵路沿線的經濟發展。”張彩虹說,青藏鐵路的建成,將西北的絲綢之路與西藏連接起來,成為新的黃金旅游熱線,使西藏旅游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通車以來,青藏鐵路將西藏市場與全國統一的大市場緊緊連接在一起,降低了西藏生產生活資料成本,使高原廣大農牧民群眾直接受益。大批獨具特色的高原產品借助青藏鐵路源源不斷向外輸出。大量建筑材料以及生活日用品等物資進入西藏,既滿足了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物資需求。(經濟日報 代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