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對寧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三線建設將東部沿海地區的工業企業、人才和技術引入寧夏,帶動了寧夏工業的跨越式發展,形成了以煤炭礦山開發、機械制造、儀器儀表等為核心的工業體系。同時,大量專業技術人才來到寧夏,推動了城鎮化進程,各類產業向城鎮、園區集中,重塑了寧夏城鎮體系的地域結構,為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新一輪發展中,寧夏大有可為。
發揮區位優勢。寧夏擁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連接東北亞與中亞的重要樞紐,在黃河“幾字彎”地區具備融入統一大市場的地理優勢。同時,寧夏擁有以糧食、枸杞、釀酒葡萄、冷涼蔬菜等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經濟,以能源、化工、新材料為主導的工業經濟,以旅游、現代物流為支撐的第三產業,多元經濟結構為寧夏融入統一大市場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優化資源配置。寧夏積極與周邊省份開展合作,融入統一大市場,能夠促進產業鏈的互補與升級,形成資源共享、市場互通的良好格局,為寧夏帶來豐富資源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新機遇。同時,優化資源配置可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提升整體經濟效益,為寧夏乃至西部地區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技術創新。近年來,在科技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寧夏先后與多個省份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形成“科技支寧”長效機制,有力推動了寧夏產業技術進步。未來,寧夏可加大力度,加強與國內外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形成具有寧夏特色的產業集群,助力寧夏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張萬靜 系寧夏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