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剪紙(和林格爾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段建珺
中新社記者 張瑋
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剪紙,交融于中國不同民族的社會生活,是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蒙古和林格爾民間剪紙可追溯至漢魏時期,生活在此的北方馬背民族,在生活中開啟了剪紙的先河。如今,以和林格爾民間剪紙為代表的“草原剪紙派”往來于中西方文化互鑒的課堂中。
中國剪紙何以受到海外關注?中國剪紙為何能走進國外課堂?中國剪紙在東西方文明互鑒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中國剪紙(和林格爾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內蒙古剪紙學會會長段建珺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剪紙在中國為何具有深厚的群體基礎?
段建珺: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段建珺輔導并策劃等國外剪紙展覽。呼和浩特市官方供圖
剪紙是一門“易學”卻“難精”的民間技藝,作者大多為鄉村婦女和民間藝人,由于他(她)們以現實生活中的見聞事物作題材,對物象觀察,全憑純樸的感情與直覺的印象為基礎,因此形成剪紙藝術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反映了中國農民樸實無華的精神。
中國民間剪紙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同時,又善于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將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等樸素的愿望,借托剪紙傳達出來。
中國民間剪紙的傳承發展,是依附于中華民族悠久的群眾性民俗生活而演變的,它是中華民族群體性文化認知和生活觀念的集中體現。
剪紙千百年來自然而然地融入中國勞動人民的生活中,也成為精神記憶中最具代表性、最深刻的文化體現。
中新社記者:“草原剪紙派”具有哪些特點?
段建珺:剪紙藝術在中國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源遠流長,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剪紙藝術風格迥異:北方剪紙以粗獷豪放為特點,線條簡潔,構圖明快;南方剪紙則以精巧細膩為特點,線條流暢,色彩艷麗。
草原剪紙派是內蒙古剪紙傳承人幾十年來,探索剪紙傳承和發展的文化成果,它是在以北疆草原具有代表性民間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的剪紙形態。
草原剪紙派以反映北疆大地上各民族現實生活、歷史典故、民風民俗等題材為主要表現對象,而在剪紙技法、文化內蘊上又保留地域古老的剪紙文化傳統。
以“和林格爾剪紙”為例,早在漢魏時期,以游牧為生的烏桓、鮮卑等游牧民族就表現出了類似剪紙的鏤空透雕意識和剪刻技藝。這一時期,大批漢族勞動人民遷至和林格爾地區,各民族之間在生產、生活方式上出現了深度融合,民間剪紙在此期間也得到了充分的融合和交流。
“和林格爾剪紙”在總的大方向上,反映了勞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剪紙的內容和表現因而十分豐富。主要運用了羊、馬、牛、駱駝、龍、虎、鳳、雞、鵝、兔等北方祥瑞動物紋樣形象,有象征吉祥意蘊的符號紋樣;有象征吉祥意蘊的花草植物等紋樣;有些圖案還象征了自由農耕游牧的場景,用天然真趣的手法來抒發自己的理想感情。
經過世代剪紙傳承人的不斷積累和傳承,“和林格爾剪紙”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有所創新和突破。如對物象的造型表現上,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特性,不追求過多的瑣碎細節,而重物象的大輪廓,強調物象的“勁氣”表達。
中新社記者:中國剪紙何以受到海外關注?
段建珺:中國剪紙受到海外關注,是在大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走出去”,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形態,剪紙也走出了國門。
段建珺應邀赴馬耳他為當地民眾教授剪紙。呼和浩特市官方供圖
這些年,我受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的委托,帶著剪紙去過20多個國家和地區,也曾疑惑過我們的傳統民族文化會不會被海外所接受,沒想到他們非常喜歡。
中國剪紙本身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和它所表達的美感,太吸引人。比如,中國剪紙所表達的文化意蘊就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共生的生命感,這種生命感不是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獨有的,而是全人類的。對“真、善、美”的認知沒有國界。我曾去過安徒生的故鄉——丹麥,沒想到安徒生也是一位剪紙藝術家。在奧登賽的安徒生博物館里,我看到他在100多年前親手剪的原作。無論是中國剪紙藝術還是安徒生的剪紙表達,共同的目的就是表達美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剪紙的語言表達體系中追求大道至簡、大美無華的審美法則,看上去極其簡約的視覺表達形式,正是當代世界審美潮流的一個代表性審美形態。
段建珺在丹麥奧登塞博物館考察安徒生剪紙。(2005年8月,岑敏兒 攝) 呼和浩特市官方供圖
中新社記者:中國剪紙在中西文明互鑒中起到哪些作用?
段建珺:剪紙是一個世界性的文化現象。造紙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后來傳播到全世界。中國是剪紙的原鄉,剪紙在中華大地上代代傳承,有近2000年歷史。中國剪紙的傳承、發展與創新對世界剪紙的發展起到推進作用。
經過考察考證,歐洲的剪影,墨西哥、北美洲的剪紙,早前皆依附于民俗,是當地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只不過在后來的社會發展中,很多剪紙技藝消亡了。目前只能在博物館看到的安徒生的剪紙,其敘事性情節和情景化表達與中國傳統剪紙有異曲同工之妙。
段建珺在非洲傳授剪紙。(2013年8月,塞舌爾) 呼和浩特市官方供圖
所以,我認為剪紙作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形態,在表達形式上、材質上,尤其是在文化認知上,包含了中西方文化審美的共通性。
當然,中西方剪紙文化也存在很多差異。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文化傳承發展中,積累了中國剪紙獨一無二的表達形式,那就是以物取意,所謂“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比如“娃娃坐蓮花”,傳承了民族、種群的一種群體性文化觀念,代表祥瑞和生命的轉化。而我們無論是從安徒生還是從畢加索的作品中,看到的都是藝術家個人的情感表達,它不是群體性的。
可以說,中國剪紙既和國外剪紙相通,又存在獨一無二的文化價值。
中新社記者:中國剪紙在今后的中西方文明互鑒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影響?
段建珺:小小的剪刀和紙,內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而且這種交流和傳播會有更廣闊的空間,因為它所揭示的美的真諦是人類共通的。
剪紙可以有很多表達形式,可以講中國故事,也可以講海外故事。我去過很多國家,也曾用剪紙的形式來給他們表達當地的民間傳說。有一年我去毛里求斯,當地的狩獵和漁獵文化非常具有代表性,我在現場不描不畫剪了一幅以漁獵為內容的剪紙作品。看著自己的生活通過剪紙表現出來,部族里的人們舉著作品手舞足蹈地跳起舞來,真是令人感動。(完)
段建珺應邀在巴黎作剪紙展演。(圖為庫爾布瓦市長雅克·庫索烏斯基剪生肖龍2015年3月,法國巴黎) 呼和浩特市官方供圖
受訪者簡介:
段建珺。受訪者供圖
段建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剪紙(和林格爾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草原大寫意剪紙藝術開創和實踐者、剪紙文化學者。擔任內蒙古剪紙學會會長、內蒙古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特聘高級創作研究員等。曾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內蒙古自治區藝術創作最高獎“薩日納”獎等。多幅剪紙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剪紙藝術館、法國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等國內外機構收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