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武漢10月17日電 (穆艷)臺北黃陂同鄉會返鄉捐資助學30周年活動17日在武漢市黃陂區舉行,臺北黃陂同鄉會理事長陳達康率14位鄉賢跨越海峽,重回木蘭故里,為62名黃陂一中的優秀學子頒發獎(助)學金共計5.2萬元。
黃陂素有“湖北第一臺鄉”之稱,自1994年設立臺北黃陂同鄉會獎助學金以來,同鄉會人士每年堅持向家鄉學子發放獎(助)學金,至今30年來從未間斷,累計發放獎(助)學金300余萬元,惠及2500多名黃陂學子。
今年76歲的陳達康是首任理事長陳紹平之子,多次返鄉交流。自2016年陳達康擔任第六任黃陂同鄉會理事長后,將每年每人捐贈500元的標準提高到1000元。“每人捐出1000元或許并不算多,但我們對家鄉的感情不能斷。”陳達康說。
在陳達康看來,兩岸同心同源,聯結著血緣親情。只有回家親身感受,才能真正理解和繼承父輩們的家國情懷。發動下一代人參與、給予同鄉關懷幫助、增強同鄉會的凝聚力,是陳達康一直在努力做的事。
臺北黃陂同鄉會向62名黃陂一中的優秀學子頒發獎(助)學金。陳雷 攝
今年第21次返鄉的白毅明是黃陂同鄉會理事,其父白正亮曾任同鄉會的第四任理事長,父子二人接力為促進兩岸經貿交流、為家鄉捐資助教不遺余力。2012年10月,白毅明和父親在黃陂一中莊嚴承諾,他們資助30名家鄉績優學子將父子相承,世代永續。2015年白正亮先生因病去世,彌留之際,仍然不忘囑咐子孫繼續回鄉助學。
白毅明每年謹遵父親遺訓回鄉捐資助學、探親訪友。白毅明說,在臺北黃陂同鄉會中,接力助學儼然成為了一種傳統。造福桑梓,是長輩們的叮嚀,常回家看看,也是家鄉人民的期盼。
黃陂區委相關負責同志對臺北黃陂同鄉會人士30年如一日關心支持家鄉教育表示感謝,希望同鄉會堅持聯絡鄉誼、互助合作、加強團結的宗旨,組織在臺鄉親多回家鄉走一走、看一看,讓鄉情得以延續、根脈得以傳承。同時,也希望臺北黃陂同鄉會繼續關心支持家鄉發展,為兩地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合作牽線搭橋、獻計出力。
武漢市臺辦主要負責同志,黃陂區相關同志參加獎(助)學金頒發儀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