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應對金融領域異常維權,行業又有新動態。9月18日,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官網消息,協會于9月5日在上海再次召開座談會,商業銀行、基金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保險公司、支付公司、小貸公司、助貸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催收公司等近30家行業機構代表參加會議。
會議認為,落實投訴實名制和嚴格規范投訴代理人資質可以有效解決非法代理投訴行為激增的問題,引導職業代理投訴走向陽光化、專業化、法制化,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會上,參會代表呼吁進一步加強對金融領域維權信息網絡發布的相關要求,盡快建立網絡異常維權信息快速處理機制,快速準確處置涉及金融從業機構的網絡不良維權信息,盡快研究制定應對異常維權的業務工作指南,維護從業機構網絡合法權益。
會議同意按照“合法合規、先易后難”的原則,加快建立異常維權信息共享機制,先將用于判斷疑似黑灰產的規則、案例、聲紋特征等信息進行共享,同步研究解決個人信息共享的相關法律、技術、業務等問題。
對于本次會議提及的關于應對異常維權的新舉措,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咨詢顧問蘇筱芮表示,本次會議行業機構代表包括銀行、保險、小貸、支付、助貸、催收等多個行業,基本將金融行業的各類市場主體覆蓋在其中,這也意味著業內更多機構將參與到整治黑產的行動中來。
“當前,圍繞代理維權,黑灰產已經形成頑固的產業鏈,各類人員分工明確,難以在事前監測和預警,僅憑單一力量難以識別并預防。而信息共享這一思路,通過整合行業資源、互通違法線索,并且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對代理維權進行精準識別,有利于更好地體現整治工作成效。”蘇筱芮解釋道。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以“征信修復”“代理維權”“停息掛賬”“減免息費”等為旗號的金融黑灰產愈演愈烈,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從過往實際案例來看,這類中介人員往往以代理維權為話術,以用戶身份向金融機構進行協商還款等操作,并從中收取傭金。
但在這一過程中,中介人員大多會采用偽造證明材料、向監管部門進行不當投訴等方式。對金融機構而言,這類行為擾亂了公司正常的經營秩序,擠占服務資源并推高了資產質量下滑的風險;對于用戶而言,繳納的傭金進一步加大了借貸成本,還存在隱私信息泄露、形成不良逾期記錄的風險。不僅如此,其中甚至還有詐騙分子渾水摸魚,收取用戶傭金后不知所蹤。
面對上述情況,各類金融公司也在通過制作反催收攻略、使用專業反詐工具鎖定黑灰產幕后組織、加強警企聯動等方式,應對非法代理維權并向用戶提示風險。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行業機構開始倡導與行業協會、監管機構建立動態聯絡機制。此前,協會曾于8月3日,發布關于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協同、維護行業正常秩序的倡議,提出將組織互聯網金融領域從業機構共同應對黑灰產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