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你太美”“你個老六”,不知不覺間,三俗網梗席卷了青少年群體。小時候的跳皮筋捉迷藏變成了“峽谷見”“組cp”……5G時代,眾多事物“一網互聯”,應當注意到,網絡對青少年正在產生著難以預估的影響。(3月7日 央視網)
小孩子一開口就是網絡熱梗,原因不難分析。首先,網絡大環境難辭其咎,社交媒體尤其是短視頻平臺是爛梗產生與傳播的溫床,缺乏判斷力的小孩極易被洗腦;其次,即使不長接觸網絡,也難以保證孩子在班集體不會受到影響,青春期的孩子十分在意別人的目光,如果完全不加入班級“流行文化”中,反而可能有受到排擠的風險;最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作為對孩子教育的首要參與者,不少家長卻因種種原因缺席對孩子的網絡教育,甚至將“給孩子玩手機”作為解決孩子哭鬧的方法。此種教育方式,必然會加劇網絡對孩童的荼毒。
對孩童觸網尺度的把控,不應執著于“一刀切”,用斷網作為阻斷消極影響的唯一方式。從各個app推出“青少年模式”限制青少年用網時間和用網范圍,到人大代表提議“停止向未成年提供網絡游戲服務”,可以看出人們對青少年用網的逐漸重視。然而,無論是“青少年模式”還是全然“停止服務”,這些措施都是用一種否定性、回避性的方式限制青少年用網。經筆者對微博、b站的青少年模式親身使用后發現,搜索、評論、轉發等功能雖被強制關閉,但觸發頁面仍舊保留,同時上面標識著“青少年模式下無法使用該功能”。如此設計頁面,反而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好奇,勾起其逆反心理,用家長身份證實名認證使用網絡平臺。而通過目前青少年對網絡熱梗的熟悉度也可知,這種強制性的回避措施在少年群體中的效率并不高。
要想真正讓網絡對孩童從“毒藥”便成“鮮花”,需要從下至上的共同努力。生活在5G時代,網絡幾乎像電力一樣不可或缺,也不該成為小孩子不可觸碰的潘多拉魔盒。對父母而言,陪伴引導或許比禁令更高效;對學校而言,更系統專業的科普工作可以幫助孩子正確認識看待網絡,并提高他們對紛繁復雜信息的判斷力;對平臺而言,建立一個健康綠色適合孩子的網絡社區、完善內容審核標準,或許比欲蓋彌彰的“青少年模式”更有用。
從“文字失語癥”到“一開口就是網絡爛梗”,社交媒體“短平快”的內容持續降低著人們的耐心闕值,對出生在短視頻時代的孩童來說,這無疑是對其價值觀及思維體系建構過程中的挑戰。想要迎來轉機,清朗的網絡環境很重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也很重要。
關鍵詞: 雞你太美 你個老六 小孩愛說的爛梗越來越多了 清朗的網絡環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