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記者來到福建省長汀縣豐盈美麗生態農場。葡萄柚、紅美人桔已掛上枝頭,進入果實成熟關鍵期。
據當地居民介紹,這里本是一座在荒山上開辟的生態農場。但經過多年發展,荒山景象已難覓蹤跡,取而代之的是連綿不絕的山林。綠樹掩映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八個大字格外醒目。
(相關資料圖)
曾經,長汀縣長期背負著“生態赤字”的“標簽”,水土流失嚴重是造成生態惡化的癥結所在。多年前的長汀縣流傳著這樣的民謠:“頭頂大日頭,滿山癩痢頭,腳踩砂孤頭,三餐番薯頭。”可以說,山光、水濁、田瘦、人窮就是當時長汀縣的真實寫照。
后來,長汀縣干部群眾積極采取各項措施,堅持不懈地進行水土流失治理。經過多年努力,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實現了從“濁水荒山”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的巨大轉變。
數據顯示,1985年,長汀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的31.5%。目前長汀縣的水土流失面積已經下降到30萬畝左右,水土保持率超93%,森林覆蓋率接近80%。2021年,長汀縣被列為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豐盈美麗農場場長沈樹朝既是長汀縣水土治理的親歷者,又是生態紅利的獲益者。
2013年,為治理水土流失,長汀縣深化集體林權改革,鼓勵山林權流轉,推動集約開發經營,調動多元力量參與其中。
豐盈美麗生態農場成為長汀縣最早一批承包山地開展規模化種植業經營的農場。當時,農場所在地還是一片嚴重的水土流失區。于是,沈樹朝邊治理、邊開發種植。最初,山地土壤肥力低、開發見效慢,他堅持施用有機肥,豐富樹苗種類,以育肥土壤;為了提高土地空間利用率,他利用果樹空閑地發展林下經濟,套種油菜,花生、大豆等,養果又養山。
經過幾年治理,如今的農場漫山遍野都種上了果樹,郁郁蔥蔥。沈樹朝說,目前農場種植品種超過50個,農場經濟效益越來越好,常年吸納周邊120余名農戶務工就業,年發放工資400余萬元。
近年來,長汀縣按照“誰治理、誰擁有、誰受益”原則,鼓勵農民參與水土治理,讓群眾成為推動水土治理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主力軍;出臺的多項相關政策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水土治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群眾在治理中獲得實惠。
沈樹朝告訴記者,農場現已建立楊梅深加工車間,以此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接下來,他還計劃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打造科教、觀光、采摘為一體的現代休閑農業示范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