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湖南省長沙市人社部門在推動零工市場建設中,堅持走“特而優”“小而精”“活而新”的發展之路,突出“一區縣(市)一特色”的發展策略,穩步構建“就地就近、輻射全域,行業主導、特色凸顯,零固結合、即時快招”的零工市場建設模式,為勞動者靈活就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資料圖)
規劃布局“特而優”
7月24日,湖南首家社區零工市場--“新生活+”零工市場在長沙望城區投入使用,首批進駐的16家企業為靈活就業勞動者提供450余個崗位。
望城區“新生活+”零工市場是長沙特色零工市場的優秀典范。“長沙零工市場建設緊貼全市產業空間布局,人社部門出臺加快推進零工市場建設的專項文件,指導各區縣(市)緊扣轄區行業分布特點,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零工市場。”長沙市就業服務中心二級調研員易偉軍表示。
據悉,長沙人社部門在天心區、開福區、長沙縣等區縣,依托各自區域內聚集的新消費、文創、物流產業,重點建設服務有側重、對象有區分的特色零工市場。
位于長沙市天心區湘江中路的“超級文和友”是長沙著名的“網紅打卡地”,而天心區“新消費零工市場”就設在毗鄰“超級文和友”的“五一商圈”之內,距離“超級文和友”僅180米。
“‘新消費零工市場’地處交通便捷、人流密集的繁華鬧市區,不少青年人一邊逛商場、一邊找工作,給靈活就業人員創造更多求職機會。”天心區就業服務中心主任梁慧表示。
瀏陽市毗鄰江西省,是湘贛邊合作的重要地區,也是勞務輸入大縣。瀏陽經開區通過建設湘贛邊零工市場,面向外地勞動者提供候工場所以及職業指導、技能培訓、政策咨詢服務,面向用工方提供零工推薦、洽談場所、市場推介服務,為用工雙方提供維權指導和爭議調解等服務。
“今年以來,長沙人社部門同步建設社區就業微市場和零工市場,充分發揮社區公共就業服務平臺作用,依托現有社區平臺,重點打造35個‘社區就業微市場’,與轄區內零工市場互為補充,將零工市場建到基層末梢,嵌入‘15分鐘就業服務圈’。”易偉軍說。
場地建設“小而精”
走進長沙“新消費零工市場”,記者發現,這是一幢建筑面積100余平方米的二層小樓,一層為信息發布區、求職登記區,二層為辦公區,樓頂還辟出露臺作為現場招聘會場所。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梁慧介紹,長沙“新消費零工市場”今年2月運營以來,以“小翅零工”線上平臺為依托,線上平臺入駐用工主體數為550家,共計發布崗位超過4.4萬個;線下舉辦4期企業專場招聘會,邀請茶顏悅色、費大廚等新消費企業到場招聘,收集簡歷3000余人次。
“長沙緊跟人力資源市場發展新形勢,轉變傳統的‘大而全’建設模式,重點打造‘小而精’的零工市場。”易偉軍表示,各區縣(市)遵循因地制宜、靈活高效、服務便捷的原則,零工市場場所選擇在人流量大、靈活就業人員集中、行業產業集聚的區域,通過整合、改造、升級等方式,充分利用已有設施資源或閑置建筑加以改造,配備必要的服務設施,為零工人員就近設立服務場所。
據悉,長沙明確零工市場建設標準,推動零工市場建設實現三個統一:統一建設原則、統一場所標識、統一服務功能,規范零工市場內區域設置,設立信息發布區、求職及用工登記區、洽談對接區、招聘活動區等功能區,并依條件和需要設立零工休息區域,提供飲水、急救藥箱等設施用品,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暖心服務。
長沙人社部門同步構建線下線上雙向服務通道,線下設置LED屏滾動播放崗位需求、政策服務信息,專區放置宣傳資料、政策手冊,公布服務熱線,線上在全市大力推廣使用“長沙人社一碼通”微信小程序,方便求職者快速查詢崗位信息,集中推介政策清單、服務清單和機構清單,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全天候、不打烊的24小時服務。
就業服務“活而新”
長沙妹子陳宇今年23歲,之前是一名舞蹈老師,今年4月失業。長沙“新消費零工市場”工作人員詳細了解陳宇的各方面需求后,幫助她在徐記海鮮(阿波羅店)找到一份兼職服務員的工作。這份工作分上、下午兩班,中午有較長時間休息,陳宇很滿意。
易偉軍表示,長沙人社部門推動零工市場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供政策咨詢、崗位供求、職業培訓、招工用工登記等“全鏈條”“一站式”服務,最大限度發揮零工市場優勢,加強收集發布附近區域內非全日制用工、臨時性和階段性用工等零工需求信息,實現崗位信息市級歸集、多點聯動、統一發布,動態更新。
長沙人社部門既在零工市場開展傳統的進社區招聘活動,又適時舉辦定制的小規模專場招聘或對接洽談,推行“即時快招”服務模式,促進零工人員“當場求職,當場對接,當場上崗”。同時,突出困難零工重點幫扶,引導用人單位積極招用困難零工人員,對符合就業困難人員條件的,納入就業困難人員實名制幫扶服務,按規定開展個性化就業援助。
據悉,長沙還鼓勵支持零工市場創新服務活動方式,讓求職招聘“接地氣,聚人氣”。如開福區將夜市經濟與就業服務融合,在夜市經濟火熱的四方坪夜市舉辦“就業夜市”活動,現場開設招聘服務、政策咨詢宣傳、志愿幫扶三個服務專區,企業招聘人員化身“攤主”,向求職者答疑解惑,讓公共就業服務更接地氣,促進群眾就近就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