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一覽千年。博物館承載著歷史、凝結著記憶,是看得見的民族精氣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與脈。數據顯示,全國博物館總數已超過6000家,年均接待觀眾近6億人次。這反映出人們對于中華文明探源的熱情,也見證著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進步。“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是好事,但其中也存在“虛熱”、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如何更好發揮博物館的功能,值得深入思考、探索。
【資料圖】
博物館游需走心入腦
博物館游趨熱是好事,但存在的“虛熱”現象應予以關注。如今,博物館為了吸引游客,紛紛推出各種主題的展覽和豐富多彩的活動,一些博物館儼然成為集游、觀、吃、玩于一體的文化嘉年華。
博物館變得更好玩兒,這是博物館功能、服務不斷完善的體現,是博物館發展的方向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館不同于其他公共文化娛樂場所,它最重要的價值和功能是借助豐富的文物展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成果,讓人們學習知識、開闊眼界、增加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果博物館偏離了這個方向,以泛娛樂化的方式來吸引眼球,便難以發揮滿足人們對高品質文化產品及服務需求的功能。
事實上,一些博物館逐漸成為網紅打卡地,不少人只是來拍照留念,文物及其承載的知識根本就沒有走心入腦。有鑒于此,各地博物館在文物活化利用、文旅融合發展的實踐中,應把握好知識性與趣味性、嚴肅性與娛樂性之間的度,發揮好教育、引導作用,讓人們不僅腳步走進博物館,也要觀有所得、游有所獲。
對于觀眾而言,要不斷提升文化素養,參觀前,做一些必要的準備,讓參觀達到與讀一本書或者上一堂一樣的效果。參觀博物館不應抱著“特種兵打卡旅游”的態度--“只求來過,不求體驗”,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般看數十件文物,還不如深入地了解一件文物。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欲辦好這所學校,就應以高品質的展出、更優質的服務吸引觀眾;觀眾則需要努力做謙虛好學的好學生,以學知識、長見識的態度走進博物館。當然,社會各方面也要做好引導,讓博物館游“熱”得其所,成為滿足人們高品質文化需求的重要選擇。周慧虹
用創新創意留住“博物館熱”
讓“博物館熱”持續升溫,需要創新推介、服務方式。當下,許多博物館的推介方式比較陳舊,比如人工講解、傳統講解等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老年人的參觀需要,對年輕人卻不太友好。調查顯示,北京故宮訪客逾半數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因此,博物館的推介方式應該多一些創新思維,利用“互聯網+”、云游等數字化平臺,將更多富有時代氣息、充滿科技感和現代感的新穎方式推介給年輕人。
如果說收藏是博物館的心臟,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館的靈魂。博物館的社會功能不只是收藏,更重要的是教育,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引導讓博物館收藏的文明成果活起來、傳下去。
在一些國家,絕大多數博物館提供從幼兒到少年的教育項目。有的博物館與中小學校、高等院校建立緊密聯系,將博物館知識融入教材與課外活動中。
我們的博物館要加強教育創新,通過系統化的制度安排,推動“博物館+教育”融合發展。比如,博物館與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聯系,定期將一些美術課、語文課、歷史課等直接搬到博物館上。讓博物館成為青少年的良師益友,這是“博物館熱”持續下去的長久之策。
此外,深耕文創領域是博物館保持熱度的重要方面。近年來,國家鼓勵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一些博物館將特色館藏形象融入到商品中,推出的書簽、筆袋、購物袋、充電寶等生活用品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起到了“觀賞結束了,精美文化留下來了”的效果,有利于博物館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