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艱苦,物質十分匱乏。代銷點,是農村人購買日常生產生活用品的重要場所。
所謂代銷點,就是基層供銷合作社委托村或農戶開辦的商店。供銷社配送各類物資,由代銷點的代銷員來銷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憶中,老家的代銷點設在村小學旁邊一間寬大的瓦房內,房屋坐北朝南,背后是連綿起伏的群山。代銷點僅有一名代銷員,是從村里有文化、能吃苦、素質高的青年中挑選出來的。代銷員每天守著柜臺,隨時接待來買東西的鄉鄰。有時物資配送不到位、不齊全,代銷員還要起早貪黑,挑著擔子將物資從供銷社運回代銷點。寒來暑往,常年如此。
那時候,村里的代銷點是最吸引孩子們的地方,我和伙伴們有事沒事就會跑到代銷點轉一轉。店內的貨架上、柜臺里分門別類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商品,有花花綠綠的糖果、或圓或方的餅干、味道香甜的水果,有毛巾、肥皂、油燈、馬燈、手電筒、干電池等日用品,有布料、帽子、襪子,還有油鹽醬醋、針頭線腦、筆墨紙硯……人們日常基本生活所需,應有盡有。當然,最讓小孩子們嘴饞的,就是柜臺里用彩紙包裹的糖果、餅干,還有夏天時擺放在柜臺前的一瓶瓶汽水。那時候,我總惦記著買幾顆糖解解饞、買瓶汽水解解暑,可口袋里沒有一分錢,只能過過眼癮,暗自吞咽口水。
代銷點給農村人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當時集體田地在代銷點附近,家里缺什么,父母總會提前算計好,等忙完集體農活,就扛著鋤頭鐵鍬、挎著籃子去代銷點購買。農忙季節,勞動強度大,犁地、栽秧、挑稻谷,疲倦了,父親就打上半斤米酒,買些黃豆、蠶豆回家,喝小酒、吃小菜,犒勞一下自己。
代銷員張叔為人和善,對待鄉鄰熱情周到。哪家人遇上經濟困難,手頭周轉不開,又需要購買一些用品,同他說一聲,便可先賒賬。代銷員把購買人姓名、購買時間、購買商品及金額等信息記在本子上,等秋收后或到了年底,這些賒賬人有了一些積蓄時,再走家串戶去把錢收回來。
代銷點不僅代銷日常生產生活用品,還代購一些農副產品和廢舊物資,如中草藥、烏桕籽、桐籽、豬毛、羊皮、牛皮、廢舊膠鞋等。人們常常是先用這些東西換錢,再購買需要的物資。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會養一些雞鴨,雞蛋、鴨蛋也可拿到代銷點換購其他商品。
記得有一年秋天,秋風陣陣,田頭邊、山崗上的烏桕葉已經變紅,樹上結滿潔白的烏桕籽。一天晚上,母親把我們兄弟幾個叫到跟前,說:“現在烏桕籽熟了,你們得勤快點,放學后去揀些烏桕籽回來。冬天馬上到了,賣了烏桕籽買布料,給你們一人做一身新衣服。”聽母親這樣說,我們兄弟幾個勁頭十足,每天放學回家后,拿起玻璃瓶、鋁缽子,就去揀烏桕籽。
那時候,村集體會組織大人們摘烏桕籽,他們用長長的竹竿把烏桕樹上的烏桕籽夾下來,挑到生產隊的倉庫里。我們這些小孩子跑到樹底下,把散落在土坡上、草叢中、小河邊的烏桕籽一粒粒揀起來,裝進瓶子、缽子里。集少成多,經過一個多月的勞動,我們成功揀回兩籮筐烏桕籽。父母把烏桕籽挑到代銷點賣掉,帶回來幾丈藍色卡其布,請村里的裁縫給我們兄弟幾個一人做了一身新衣裳。那個冬天,我們很高興,倍感幸福。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村里代銷點的物資越來越豐富,人們購買商品也越來越方便。多年來,老家代銷點的代銷員未曾更換過,張叔從青年一直干到白頭。他與鄉親們相處融洽,大家都非常尊敬他。村里人殺年豬、打年魚,或遇上紅白喜事,總會請他到家中吃席喝酒。
后來,改革開放政策深入實施,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親們在種好責任田的同時,剩余勞動力都陸續進城經營、務工掙錢。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日子越過越好,農村的生產生活格局不斷發生變化。農村供銷社代銷點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被小賣部、小商超所取代。
現如今,互聯網日益發達,農村電商的發展更是為人們消費購物插上了翅膀。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代銷點作為過去年代消費購物的重要場所,會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深處。
(圖為山東日照一保留至今的供銷社代銷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