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公司不僅零傷亡、零傷害、零事故,離職率幾乎為零。”走進江蘇張家港釀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洪感慨,勞動關系和諧,不僅增強了職工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也助推企業生產經營駛入“快車道”。
(相關資料圖)
在經濟大省江蘇,企業數量多、類型多,旺盛的用工需求背后,用工形式多元化且呈現新特點。面對復雜新形勢,如何協調勞動關系?江蘇省人社部門貫徹落實人社部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決策部署,在和諧勞動關系改革創新上縱深發力,在健全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上協同發力,在防范化解風險隱患上精準發力,在新業態、勞務派遣用工領域全面發力,有效促進企業發展和維護職工權益,全省和諧勞動關系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政策引路 共商共建
“和諧同行”育典型
“創成國家和省級和諧勞動關系模范企業1419家、工業園區56家,累計培育選樹金牌勞動關系協調員215名、金牌協調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68家和全省服務職工優秀社會組織30家……”這是江蘇人社創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最新成績單。
政策引路,共育“和諧之花”。江蘇人社部門發揮組織引導作用,高起點謀劃創建、高效能推動創建、高質量檢驗創建,推動企業與職工共商共建、合作共贏。
從出臺《勞動關系“和諧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等指導性文件,到建設和諧勞動關系創建在線評價應用場景,明確和諧勞動關系工業園區(鄉鎮、街道)、行業建設標準,修訂發布省級地方標準《勞動關系和諧企業評價規范》,再到制發《關于對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加強正向激勵的意見》,江蘇形成了指導培育、評審評估和動態管理的全過程和諧勞動關系創建工作體系。
“聚焦共建共創,發揮黨政主導、條塊聯動、協商協調作用,企業更加重視和諧勞動關系創建,勞動用工進一步規范,除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常態化集體協商機制之外,很多企業還建立了勞動爭議調解機構。全市10個板塊實現了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委員會全覆蓋。”蘇州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走進張家港,以黨建為引領,由人社、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等部門打造的“和諧勞動關系黨建服務聯盟”令人眼前一亮,“一窗式”勞動保障維權、女性主題調解工作室“Her采”、重大勞動糾紛聯席會議機制……凝聚了成員單位在預防、化解勞動人事爭議中的合力,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探索新路子。
針對“和諧同行”培育企業,江蘇人社部門至少開展一次現場調研、每月開展一次用工指導服務、為企業定制一份勞動關系診斷方案、每季度召開一次培育調度會、培育周期內至少組織一次和諧勞動關系創建能力提升培訓,并聯合市場監管、稅務、工會組建講師團,進企業宣傳勞動監察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
“人社部門的指導服務精準有效!公司建立了集黨群服務、人事服務、福利保障、爭議調解等為一體的職工服務中心,建設了溫馨舒適的頤和公寓,并以多種機制增強企業與職工的交流。”江蘇永鋼集團總裁吳毅表示,作為全國和諧勞動關系創建示范企業,將進一步厚植企業關心關愛員工、員工愛崗愛企的和諧文化底蘊,實現互利共贏、共謀發展。
源頭治理 服務下沉
筑牢基層“防護網”
有爭議,在家門口協調解決;有矛盾,多方聯動調解解決;有難題,專業隊伍依法解決。江蘇深化勞動關系綜合試點改革,積極打造多項工程和多個平臺,織密“服務網”,提前防范風險把隱患化解在基層,奏響和諧勞動關系樂章。
“我們推進蘇州工業園區和昆山市改革試點建設,積極打造蘇州園區‘八項工程’和“1335”昆山樣本。”江蘇省人社廳勞動關系處負責人介紹,以前者為例,包括黨建引領和諧創建工程、工資指導服務工程、小微企業載體和諧建設工程、勞動關系和諧評估體系工程、群體性勞動糾紛排查化解工程、勞動爭議調解創新工程、優秀企業文化培育工程、勞動關系協調智慧管理工程,部分經驗做法獲得推廣。
同時,江蘇接續開展省級和諧勞動關系綜合試驗區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建設,推動南京、蘇州等地建設一批“小、快、靈”的“家門口”基層勞動關系綜合指導服務站點。
走進江蘇首家鎮級勞動關系綜合服務平臺--冶金工業園(錦豐鎮)勞動人事爭議聯合調解服務中心,21項勞動關系公共服務事項清單清晰明了。平臺集宣傳咨詢、法律援助、糾紛調處、工會活動、人事助理等功能于一身,融入“就業創業”“優技提升”等一站式服務,入駐法律援助工作室,建立農民工爭議速裁庭,打造“鋼好有你”糾紛調處品牌工作室,開通“云上調解室”等平臺,提供勞動關系領域全方位服務,實現“只進一扇門,辦成所有事”。
在常州,勞動糾紛調處平臺嵌入了社區。“‘簡單案件就近辦,復雜案件專業辦’,創新打造‘橄欖枝工作室’,以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勞動保障監察、工傷調處、鎮(街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及村社區網格化社會治理融合,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化解勞動糾紛,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新北區人社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常州還開通了勞動保障監察“和諧號”調解直通車,架起企業和勞動者的“連心橋”。
“去年11月,通過‘橄欖枝工作室’,我跟公司協商一致,獲得了工資、加班費、補償金及其他費用共計5500元,調解及時,此后再沒有糾紛。”常州某精密自動化有限公司原員工李凱為便捷、專業的服務點贊。
為了將爭議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蘇州高新區成立了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協會。據協會秘書長唐壽康介紹,協會有會員260余家,形成了企業、協會、政府三方聯動,人社、工會、司法多元支撐,企業、協會、仲裁、司法一條龍的調解服務鏈。近年來,已受理投訴案件287起,調解成功案件244件,調解成功率達85%。
此外,江蘇還加強電子勞動合同簽訂平臺、網上調解服務平臺、“智能庭審系統”等載體創新應用,以區域改革效應牽引全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水平整體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打造省級和諧勞動關系改革試點示范地區87家。
創新探索 定向發力
為新業態“保駕護航”
隨著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規模日益壯大,該群體的勞動權益保障成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不可回避的問題。江蘇人社部門主動作為,從制度機制、保障服務等多方面開展探索,努力讓新業態從業者安心就業、后顧無憂。
“省人社廳會同相關部門印發了《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意見》,為新業態勞動者撐起權益保障傘。”江蘇省人社廳勞動關系處負責人介紹,今年5月1日,《江蘇省集體協商條例》實施,將平臺企業與未形成勞動關系的新業態勞動者納入集體協商范圍。
省市層面相繼成立快遞、餐飲、旅游、家政等行業性協調勞動關系三方組織,開展維護新業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系列行動,培育建設無錫快遞、常州數字經濟產業園等行業性、區域性新業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推動建立法院、勞動爭議仲裁等機構和組織新業態領域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在全國創新性將不完全勞動關系的糾紛處置納入仲裁監察維權渠道……多措并舉下,新業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維護持續推進。
“目前常州新組建新業態基層工會組織157個,累計發展新業態勞動者工會會員12.04萬人,建成快遞、外賣送餐、運輸等市級行業工會聯合會10個,區、鎮級行業聯合工會56個。”常州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7月開展了平臺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已受理職業傷害保障申請200余件。
在常州數字經濟產業園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不少新業態勞動糾紛也及時得到調解。
“我今年1月1日進入公司擔任主播職務,每日直播6小時帶貨,工作地點在公司里,公司只微信確定直播時長待遇,直至3月并未簽訂勞動合同,4月份以直播帶貨業務指標不合格為由辭退了我……”近日,徐某來到該中心申請調解。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工作人員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且確實存在未簽勞動合同和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企業需支付徐某3月和4月的雙倍工資差額及N+1的經濟補償金,應賠償徐某3.5個月工資。最終,雙方同意以調解的方式結案。
為改善勞動者權益保障狀況,江蘇還推動建立網約配送、快遞等行業集體協商機制。目前全省13個設區市已普遍開展快遞行業集體協商,覆蓋快遞企業467家、惠及行業從業人員10余萬人。針對勞務派遣用工領域的沉疴頑疾,江蘇打造“用工指導+信用監管+協同處置”的用工治理鏈條。一方面,牽頭發布長三角地區勞務派遣合規用工指引,推進長三角地區勞務派遣市場有序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實施《勞務派遣單位信用等級評價規范》省級地方標準,從嚴格許可準入條件、規范用工管理、維護被派遣勞動者權益等方面明確分值權重和具體細則,完善信用激勵懲戒機制,引導勞務派遣單位專業化、規范化發展。此外,加強審管銜接,推動人社一體化平臺勞務派遣用工數據與市場監管等部門應用場景貫通聯動、實時共享,及時獲取勞務派遣單位違規許可、違法派遣等信息,做到早發現、早處置。
從政府主導到多方共創,從“要我創建”到“我要創建”,從單一平臺到“多點開花”,從傳統行業到新業態……江蘇先行先試,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方面創造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鮮活經驗,全省勞動關系保持總體和諧穩定的同時,也為新征程上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