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蓮村航拍圖 陳小軍攝
東蓮村人的幸福生活。祝振強攝
(資料圖片)
村民在參觀村史館。湯懷志攝
采茶體驗的場景。王燁攝
村民在老年服務中心就餐。王燁攝
村民在表演舞龍。祝振強攝
在大別山腹地安徽金寨,有一個叫蓮花山的地方,這里蓮峰高聳、俯澗千尺,“地似桃源堪避亂,相聞雞犬添留連”。蓮花山谷地有一個叫東蓮村的古村落,在漫長的歲月里,東蓮村如幽居深山的佳人,清麗姿容鮮有外露。近些年,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東風吹進大別山,東蓮村借力好風、徐吐芬芳,綻放出獨特的風情和魅力。
(一)
東蓮村地處皖西高山谷地,這里海拔高、雨量足、云霧多,土壤偏酸性,適合茶樹生長,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的核心產區。東蓮村人世世代代以河谷種稻、山地種茶為生,過去生產條件落后,遇到風調雨順、無病無災的好年景,村民們勉強能過上“家家吃米飯,戶戶喝香茶”的好日子。最近幾年,東蓮村農業基礎設施持續完善,茶產業穩步發展,全村有茶園4000畝、茶葉生產企業十余家,年產干茶約150噸,茶葉已經成為東蓮村人發家致富的搖錢樹。
每年四五月份,東蓮村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茶葉季。許多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回到村里,幫助管理茶園、采摘茶葉,散布在蓮花河畔的茶企忙著殺青、做形、炒制,整個村子飄蕩著沁人心脾的茶香。
見到張尚啟的時候,他正在蓮花河畔的皖西白茶育苗基地忙碌著。張尚啟今年54歲,畢業于六安農業學院,家里世代種茶,現在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黨員先鋒技術帶頭人。育苗基地的茶苗已有一筷子高,翠綠欲滴,長勢喜人。“這是去年8月種下的,共70萬株,今年10月能移植。按4毛錢一株,這些茶苗能賣將近30萬元。”張尚啟高興地說,“以前種茶還得向別人買茶苗,現在能賣給別人茶苗了!”
東蓮村茶產業這些年的發展變化,村民們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2009年,村里開始把水田改為茶園,茶園面積從之前的2000畝,逐漸增加到現在的4000畝。”東蓮村黨支部前書記楊傳貴時刻關注著茶園面積的變化。
“以前,村民們一畝茶園的收入只有幾百元,現在能達到四五千元。”陳加如目睹了茶農們收入的增長。陳加如深知東蓮村茶葉的價值,堅持走精品路線,成立了蓮花山茶業有限公司,注冊了自己的茶葉品牌,逐漸得到市場的認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喝野生茶,我們每年都會根據客戶的定制生產些野生茶”“茶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組織了茶藝培訓、到茶廠體驗制茶等活動,許多人報名參加”……茶農、茶企們各顯其能,茶產業在東蓮村振興中的支柱作用愈發突出。
東蓮村自然地理條件獨特,這也為發展其他相關產業提供了便利。得益于優質的生態環境,村里收到三九集團的野菊花種植訂單;依托高山茶園、“十大最美農村路”之一的紅嶺公路和蓮花山景區,茶旅融合、文旅融合快速發展……東蓮村的產業日益興旺起來。
“2008年,村級負債達100萬元。2019年,東蓮村成功實現‘村出列、戶脫貧’。 2020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60.47萬元,躋身全省經濟強村行列。現在,村集體財產,包括村部大樓、扶貧超市、民宿、茶廠分紅等,有1000萬元。”楊傳貴自豪地說。
(二)
“每次回東蓮村,我都會在蓮花亭眺望一下,太美了。”漫思茶廠的負責人葉靜是合肥人,她被東蓮村的茶葉品質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深深吸引,每年都要在村里生活一段時間。
蓮花亭建于東蓮村后山上的公路邊,是進村的必經之地。天氣晴朗的日子,站在這里,可眺望遠處的蓮花山奇石,可俯瞰谷地的村落景觀,讓人心情暢快。遇到陰雨天,山間云霧繚繞,踱步亭中,仿若凌空御風,飄飄似仙人。
茂林、修竹、青翠的茶園、碧綠的溪水,走下蓮花亭、步入東蓮村,仿佛置身于一個綠色的世界。綠色就是東蓮村的底色和本色,全村面積約28平方公里,其中,茶園和各種林地約2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7%。在這里深吸一口氣,毛孔里都滲出絲絲綠意。
沒有被綠色覆蓋的,是一棟棟嶄新的民居。蓮花河東岸,有幾排整整齊齊的兩層小樓,黛瓦白墻,戶戶門前是寬闊的水泥路。這是扶貧搬遷聚居點。
走進一戶人家,客廳的正堂懸掛著一副對聯:“青山綠水千載秀,錦繡華堂百世榮。”旁邊的墻上還有“致富不忘感黨恩”的橫幅。“過去住的是土坯房,一下雨就漏水。現在住上了樓房,干凈、方便。感謝黨的好政策!”戶主張應貴老人激動地說。
今年68歲的汪明忠曾擔任村里的文書、村委會主任,目睹了村民們居住條件的變化。“以前,家家戶戶住的都是土房子、茅草屋,住得也分散。有一年,村里發生洪澇災害,多戶人家房屋倒塌。當時,村里還沒有通公路,更別說通往住在山上、山溝里村民家的路,救援很困難。”汪明忠回憶,“從2014年開始,村民的居住條件開始發生變化。尤其是2016年,扶貧搬遷聚居點開工,2017年元旦,200多戶村民就搬進了新家。”
如今,東蓮村的交通、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村里開通了通往油坊店鄉的公交,兩小時一班,可以乘公交盡覽紅嶺公路美景。穿村而過的蓮花河河道寬闊、河水清澈,河上有石橋,河畔有古樹,沿著蓮花河走走,步步有景觀,處處有看點。村里還建設有中國移動的網絡基站,設置有信用社代辦點,茶園生物防蟲設施、“智慧衛士”智能化設備等高科技也被引入,民宿、超市等生活設施齊全……不管是當地村民長居,還是外地游客小住,東蓮村已經成為大別山深處舒適宜居的樂土。
(三)
今年以來,東蓮村好事連連,其中兩件事意義非凡。一件事是,3月下旬,東蓮村村史館建成開館,這是金寨縣第一個村史館。
走進東蓮村村委會大樓,在一樓西側房間的門口,懸掛著一塊甲骨文形狀的木板,正中間寫著三個隸書大字“村史館”。“史”字比較大,一捺調皮地“跑”出了木板,呈懸空狀。“史”字左邊有一個印章,陽刻著小篆“東蓮村”三個字。房間里正對著大門的墻上,是兩個簡約、雅致的馬頭墻設計,“東蓮村村史”五個字和陰刻的“東蓮村”印章鋪于其上。匾額與墻體設計古樸厚重又不失俏皮靈動,讓人產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走進村史館,三面墻上是圖文并茂的展板。“蓮花山紅軍混成團誕生地孕育革命好兒郎”“黨領導東蓮人民艱苦奮斗過上好日子”……一塊塊展板從歷史沿革、紅色基因、茶葉產業、脫貧攻堅等10個方面展示了東蓮村的輝煌過往。
“東蓮村歷史悠久,在近現代革命和建設中出現了多名英雄人物。可這些輝煌的歷史缺乏整理,村里的年輕人知道得越來越少。”多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東蓮村村兩委。中國勞動保障報社作為東蓮村的結對幫扶單位,一直高度重視東蓮村的文化振興。2021年底,報社與村里商定建設村史館事宜。之后,報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駐村工作隊會同村兩委發動廣大村民,征集實物、老照片和文字資料。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村史館于今年3月建成開館。
“村史館記錄了志士先賢們的事跡,展示了村民們艱苦奮斗的歷程,大家看后都深受鼓舞。”東蓮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皮國芳高興地說。從開館到現在,許多村民回村時都會來村史館看看,還有許多游客來這里參觀,把這里當成了解東蓮村的窗口。
今年東蓮村的另一件大事是,連接東西蓮花山之間的登山步道要開通了。
清嘉慶二十二年狀元、植物學家吳其浚曾到蓮花山游玩,他陶醉于蓮花山的奇絕景觀,留下“孟山嘯虎”“香乳流泉”“鹿橋夜月”“龍潭宿霧”“獅巖仙茶”“錦屏疊翠”“百丈聽音”“蓮石晴霞”等題字,是為“蓮花八景”。八處景觀中,六處位于西蓮村,兩處在東蓮村,用一條步道將八處景觀串聯起來一直是兩村人的夢想。
經過多年的謀劃、籌措,這條步道終于建成了。“‘東西蓮旅游一體化’已經形成廣泛共識,西蓮村景點集中、景色優美,東蓮村服務優質、產品多元,優勢互補、差異發展的格局越來越明晰。”安徽省政府辦公廳派駐東蓮村第一書記鄭宇翔對東蓮村的文旅融合前景充滿信心。
除了村史館、蓮花山觀景步道外,東蓮村的文藝表演也是名聲在外。近年來,中國勞動保障報社為東蓮村捐贈了文化大舞臺,數次到東蓮村組織、指導文藝演出,東蓮村“村晚”遠近聞名。
“我們表演隊多次到外地演出,還進行過巡演,見了不少大世面。”東蓮村文藝表演隊隊長蔡志琴自豪地說。幾年前,報社第一次來東蓮村組織演出時,舞臺上的蔡志琴顯得很拘謹,表演不太成熟。如今,說起文藝表演、民俗復興,她眼中有光、自信滿滿。
“王紹清1953年4月-1956年10月,陳圣明1956年5月-1976年10月……王健2017年4月-2021年6月(掛職第一書記),皮國芳2021年4月至今,鄭宇翔2021年6月至今(掛職第一書記)。”村史館的一塊展板上,列出了新中國成立至今東蓮村基層黨組織的歷任書記或負責人。東蓮村共有黨員74人,他們是東蓮村人的主心骨,是東蓮村發展的領路人。
從2014年11月至今,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先后選派3批5人開展駐村幫扶,他們與金寨縣國家電網供電公司、金寨縣茶美中心等單位派來的年輕人組成駐村工作隊,與東蓮村的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接續努力謀脫貧、振興之道。“大別山人覺悟高、黨性純、感黨恩、跟黨走,在東蓮村人身上,我看到了大家用雙手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干勁,感受到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擔任第一書記兩年來,鄭宇翔被許多村民、黨員干部激勵著。就在鄭宇翔駐村前不久,他的同事、駐村工作隊原隊長王健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東蓮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在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和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去年,東蓮村又入選第六屆六安市“文明村”、全省“115”鄉村振興示范村。在村委會大樓的一個房間里,陳列著東蓮村近幾年獲得的榮譽。“這是全體東蓮村人的驕傲,以后都會寫進村史。”皮國芳指著滿屋子的獎杯、獎牌,臉上滿是自豪。
汪瑞就是被東蓮村的發展潛力和村民們的質樸勤勞所吸引,才決心來到這里創業的。汪瑞是六安市區人,前些年一直在上海從事旅游業,讓更多人領略到大別山的淳樸民風、美麗風光和特色物產一直是他的心愿。一次偶然的機會,汪瑞來到蓮花山,看到當地世外桃源般的景致,他決定留下來。去年秋天,汪瑞在東蓮村建立了一個直播基地。
“我們的土雞全是山上放養,喝山泉水、吃蟲子長大……”在東蓮村原小學的院子里,一位村民抱著一只母雞,一位主播語如連珠,正在鏡頭前直播銷售土雞和土雞蛋。“東蓮村的土雞蛋很受歡迎,有一次,我們賣出了5000單。”汪瑞說。
今年,村里又找了一處閑置房屋,供直播基地使用,現已翻修一新。“除了賣大別山的優質農產品外,我們還希望吸引更多的主播、粉絲來體驗田園牧歌式的山居生活。”汪瑞指著新直播基地對面的一塊山地說,“那里打算種些農作物,那里準備養些土雞……”直播基地一共有14名年輕人,有來自湖北的,有來自安徽滁州的,他們準備在這里大干一場。
東蓮村越來越好,也吸引了更多在外打拼的能人返鄉創業。今年41歲的陳彩軍,十五六歲時離開東蓮村去上海闖蕩。“每次回來,都發現東蓮村有大變化。去年8月,我下定決心回村發展。現在我對自己的‘英明’決定很滿意。”陳彩軍笑著說。
看得出來,陳彩軍的事業發展得不錯。在他經營的云上紅嶺民宿門前,停著一輛房車,應該是外地來游玩的客人的。民宿一樓的大廳里,擺放著許多陳彩軍開發、代為銷售的農副產品。“東蓮村茶葉好,我注冊了好幾個茶葉品牌,這個石蓮花野生茶是根據客戶預訂生產的。我還幫鄉親們賣黑毛豬、土雞、野生蜂蜜,單黑毛豬去年就賣了二十多頭……”說話間,妻子在廚房里喊陳彩軍,讓他給餐廳的游客上菜。
云嶺民宿不遠處,有一個老年服務站,這也是陳彩軍經營的。每天早上,陳彩軍根據前一天村里老人的報名,到服務站給老人們做飯。養老餐每頓一葷兩素一湯,只需5元,最多時有三十多位老人就餐。“大致算了一下,經營養老餐至今已虧了兩萬多元。但我心里踏實、自豪,我經常收到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發來的信息,說感謝我給老人們提供了便利。東蓮村是生我養我的地方,許多人都幫過我,現在有能力了,應該為村里做點事。”陳彩軍說。今年,陳彩軍計劃擴大民宿規模,一些外出務工的村
民有意向把家里的空置房間交給他經營。
(五)
前不久,中國勞動保障報社組織東蓮村的十余名茶農、村干部到浙江參觀、學習茶產業發展及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浙江農村的茶旅融合、文旅融合,尤其是“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創新做法,對大家啟發很大,許多人對東蓮村的發展有了新思路。
“通過學習、考察,我更加堅定了走精品路線的想法。下一步,要在改善茶園管理、提高生產技術上下功夫,把蓮花山茶葉品牌叫響。”陳加如說。
“借鑒浙江農村的‘導師幫帶制’,把東蓮村的制茶技藝、傳統民俗傳承下去,走好茶旅融合、文旅融合這步棋。”楊傳貴說。
“東蓮村有綠水青山,有高品質的農副產品,村民們勤勞能干,我們會努力挖掘自身潛力,講好東蓮村振興故事,弘揚好大別山精神。”皮國芳說。
……
東蓮村的今天,足夠精彩!東蓮村的明天,讓人期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