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國家基礎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標準化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
標準是標識,標準是質量,標準是水平。標準讓公共服務變得更加清晰透明、專業規范、可感可知,一本標準不僅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標、規范了改革過程,更凝聚了改革的成果。
完善人社基本公共服務軟硬件標準,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借力數字化改革東風,打破“數據煙囪”和“信息孤島”,推進人社服務轉型升級,提高服務精準度……一系列改革創新項目持續推進,一批批試點成果落地開花,推動人社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優質發展。
(相關資料圖)
硬件強起來--加快補齊人社公共服務短板,提升均等化水平
“現在,村里有了便民服務站,辦事不再難!”四川省廣元市雙旗村村民袁清英說,“以前辦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申領必須帶上身份證和社保卡到鎮便民服務大廳辦理,來回要大半天;現在,通過村便民服務站的‘村能辦’服務平臺幾分鐘就能辦好,辦事環境和城里一樣好!”這是人社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成效的一個生動寫照。
近年來,在多方努力下,人社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政策措施日益完善,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但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仍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地區服務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不適應等難題。
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務的應有之義。補齊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難題、兜牢民生底線,關鍵在于提高人社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工作著力點在于困難群體和欠發達地區。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隨著人社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深入推進,各試點地區不斷完善人社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設備建設,延伸服務觸角,推動人社資源下沉,便民服務站、“零工市場”、社銀合作經辦網點等服務載體不斷涌現,促進人社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區域均衡發展。
湖北省襄陽市構建標準化零工市場體系,建成市級零工總站1個,縣級零工分站11個,鄉鎮(社區)驛站60余個,有效促進“零散、靈活、臨時”人員充分就業,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浙江加快“社銀通”基層合作網點建設,將服務窗口延伸至海島、革命老區,延伸人社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目前,浙江省各試點地區共建成合作銀行網點695個,2022年共辦理人社業務52.88萬件。廣元市創新探索“村能辦”“家門辦”服務模式,以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為依托,以村(社區)便民服務站為載體,推動人社資源、人社服務向社區、農村延伸。
“帶上身份證,步行幾分鐘就可以到這里打印社保繳費清單了,以前都要跑到社保服務大廳,還要排隊,在這里我只需要在一體機上操作幾步,一分鐘清單就打印出來了。”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晉陽街道便民中心,剛辦理完社保業務的李劍鋒滿意地說。
數據“跑起來”--推動標準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服務更精準更便民
標準化是信息化的技術基礎,信息化是標準化的技術支撐。標準化和信息化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各試點地區堅持標準化和信息化“兩翼”建設,通過標準化實現信息系統互聯互通,以信息化促進標準實施、服務增效,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有效提升人社服務精細化、精準化水平。
--標準引領,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
“現在,領取養老保險待遇資格認證在網上就能完成了,再也不用來回跑了。”退休人員賈菊華是廣元人,現長期居住在北京市,得知自己領取養老保險待遇資格認證即將到期時,她非常著急,電話咨詢廣元市人社部門。負責的經辦人員了解到其年紀較大,不會操作智能手機,自助認證存在困難,便添加了其兒子的微信,并發送了自助認證操作教學視頻,指導其兒子通過手機APP幫她完成認證。
試點以來,四川省將標準化成果與信息系統優化升級同部署、同實施。優化電子表單設計、推動多維數據共享、完善風險監測預警等功能,促進各領域業務辦理規則標準化、標準應用信息化。云南省將服務標準導入線上業務辦理系統,做到“實施依據標準,操作自動留痕,全程實施監督”。重慶市建成人社“數據池”,實現跨業務、跨層級、跨部門數據貫通,公共服務事項網辦率達到95%。襄陽市構建了領取養老保險待遇資格認證新標準,匯集10個跨部門數據資源,實現“靜默認證”,幫助退休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數據賦能,創新服務不斷涌現。
“之前,我一直在街邊找零活干,有時候一個星期都找不到,有時候干了活也拿不到錢。現在,‘零工驛站’小程序打破了我和用工單位的信息壁壘,在上面很快就能找到活干,工資也很好結算。”襄陽市樊城區紅光社區暫住居民李文強說。
富民之道,唯在樂業。湖北、吉林、海南等試點地區借力信息化,推動就業服務模式創新增效。宜昌市開發“宜才碼”及一體化綜合服務平臺,“一人一碼”推進人才服務標準化、數智化;“襄陽零工之家”程序注冊人數已達3.7萬人,服務企業群眾47.6萬人次;吉林利用“96885吉人在線”實施公共就業服務標準,全年為9647家用人單位發布招聘職位1.68萬個、招聘需求8.68萬人,為企業推送人才2000余人次。
--川渝協同試點助力“同城化”便民利民。
“川渝通辦”事項實現全部“全網通辦”、線下“異地可辦”;川渝兩地公共圖書館實行圖書通借通還;通過“網上辦、無紙辦、提速辦”,川渝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業務最快當天即可辦結……川渝人社協同試點推動了兩地人社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兩地企業和群眾享受到更多便利。
試點以來,川渝兩地圍繞32個服務事項形成互認的“事項要素表”“服務指南”和“操作手冊”,推動實現同一服務事項在兩地同標準辦理,企業和群眾進一扇門即可辦兩地事。同時,川渝兩地大力推進系統聯通和數據共享,推動“渝快辦”平臺、“天府通辦”平臺與國家部委業務系統聯通,打通數據共享通道,實施更多場景電子化應用。
質量提起來--完善機制、強化管理,提升人社服務效能
“過去,辦一張社保卡時間要一二十天甚至一兩個月,現在沒幾分鐘卡就辦好了!”群眾滿意的背后是各試點地區在體制機制上不斷探索創新,是一場系統、深刻的自我革命。
--標準統一,流程優化,便民理念持續深化。
“以前辦理職工退休手續,要分別跑社保、醫保、公積金等多個窗口。現在,我只需要帶著基礎材料、職工身份證還有退休申請表,在一個窗口就可以綜合辦理了,而且只需要跑一次。”不久前,成都市某煙草公司負責人衛鐘華來到成都市政務中心社保經辦大廳為7名同事辦理退休業務,提到辦理體驗,她十分感慨。
效能提升的背后,是服務升級帶來的紅利。四川聚焦“一件事一次辦”,統籌多個部門進行辦事流程再造,實現群眾辦事減材料、減環節、縮時限。湖北重點打造流動仲裁、一事聯辦、就業見習、免申即享等人社服務標準。其中,襄陽市將涉及19個單位(科室)人社業務整合為一體,300項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實行“前臺綜合受理,后臺集中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業務流程。重慶將標準化服務流程對接、嵌入相關業務職能部門服務事項,助力實現跨行業、跨部門“打包辦”“一次辦”。
“通過實施人社服務標準,明確責任劃分,減少冗余環節,辦事流程進一步簡化,辦事效率進一步提高。”襄陽人社服務大廳工作人員陶亮說。
--管理更規范,監督更有力,人社服務面貌煥然一新。
熱情耐心的政策講解,寬敞明亮的服務大廳,“7×24小時”全天候12333電話咨詢,暖心的“一窗式”經辦服務模式……如今,經辦人員和辦事群眾都深刻感受到人社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帶來的變化和便利。
“隨著人社標準化的深入推進,我的直觀感受就是辦事單位和群眾相較以往更少了,很多辦事需求通過網廳、手機APP或基層服務平臺進行了分流,再加上綜合柜員制建設,整個大廳辦事更加規范有序。”廣元市利州區社保中心工作人員王浩霖說。同時,群眾辦事體驗感更好。“免跑腿、不排隊,辦事真省心。”“證明少了,辦事負擔大大減輕,舒心稱心。”
監督是推進工作的有效利器。各個試點地區以標準化為引領,強化監督管理,促使便民服務更加統一規范,業務辦理更加井然有序,人社服務面貌煥然一新。
浙江開發“社銀合作”數字化駕駛艙,“一屏掌握”全省銀行合作網點情況,強化試點動態管控和目標跟蹤。重慶市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好差評綜合調查,重慶市九龍坡區建立“評價--整改--反饋--監管”工作機制,形成了年初承諾、年中踐諾、年底評諾“三諾”工作模式。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社系統始終高揚“人民至上”的旗幟,以標準化促進人社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在推動人社事業高質量發展中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