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2022-06-18 15:12:07 來源:中國勞動保障報

蘇健在工作中。

“坐過高鐵吧?那真是風一樣的速度,可這么快的高鐵如果停不下來該怎么辦?我就是負責制作車上剎車管的。”采訪中,談及自己職業時,中國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特級技師蘇健打趣說。

機車車輛管道工,一份工作,蘇健做了37年,從一個機車車輛管道學徒工逐漸成長為中國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的領軍技能人才。他獨創“高速動車組數控彎管角度回彈補償數據庫”,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壁壘,成功實現了高速動車組制動管路國產化。“從綠皮車到動車、高鐵,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背后凝結著千千萬萬技能人才的辛勤勞動和汗水。”蘇健動情地說。


(相關資料圖)

好好學一門手藝

16歲那年,蘇健就進入唐山機車工作,學習管工手藝。“藝不壓身,進了工廠要聽師傅的話,好好學一門手藝。”蘇健說,“這是我爺爺叮囑的話,這背后是對技藝的尊重,我一直牢記著。”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在采訪中,能從蘇健樸實的話語里感受到他身上那股不服輸的勁兒。

“干一件工作,就要把它干好,干精。”管工工作涉及面廣,蘇健除了需要掌握管工技能外,還得掌握電工、木工等工作技能和設計結構,這樣才能保證設計出最合理的管路。為消除工作的技能盲點,蘇健利用業余時間搜集資料、查閱書籍。在他的工作室里,他所看過的書籍材料堆積起來已經有一米多高。

從事鐵路車輛制造37年,蘇健認為,背后支撐著他的是對機車車輛管道工工作的熱愛。“在外人看來,冷冰冰的管路沒什么‘熱度’,但是經過量空間尺寸、畫圖、下料、加工和組裝等工序再到安裝上車,這些冷管路就變成了一件件藝術品,讓我很有成就感。”蘇健說。

30余年堅持創新攻關,閃亮的成就記載著蘇健的榮光。立足高鐵數控彎管關鍵技術,蘇健擁有操作技術創新成果118項,攻破技術難題20多項,總結絕招絕技16項,自制高速動車組工裝60余臺套,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3項。

“我們高鐵工人就是要產業報國,勇于創新,為圓中國夢提速!”這是在被譽為“中國經濟界奧斯卡”的第14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蘇健面對央視主持人采訪時說出的第一句話。

作為第一代高鐵工人、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行業的高技能代表,蘇健感到深深的自豪。他說:“我們的產品除了‘看氣質’外,更重要的是‘看品質’,高技能人才,要做產品品質和行業品牌的忠誠捍衛者。”

創新助力高鐵事業發展

制動技術是高速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之一,蘇健所在的工序為高速動車組制動管路的數控彎制和安裝工作。

“動車組全列共有管路1100根,3600多米長,95%以上是三維立體彎管,平均每根管6個彎,最多的超過15個彎,這些管路組成了動車組的神經系統,控制著動車組的安全運行,是關鍵技術。”蘇健說,起初公司使用的是進口成品管,不僅成本高、而且運輸周期長,制約著動車組生產。

為了實現動車組制造國產化,蘇健在平時工作和學習中仔細琢磨。“當時動車管道的一個最主要的難題就是管路數控彎制后的回彈變形,要求管路無應力連接,連接中如果角度有偏差,參數不當,就會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蘇健回憶說。

如何控制誤差?為了不耽誤生產,蘇健和團隊成員只能利用休息時間來研究。“當時每晚都做實驗到凌晨兩三點,家雖然離得很近,但為了不打擾家里人休息,經常都是晚上在單位躺一會,到早上6點又開始準備第二天班組的各項工作安排,這種工作狀態持續了半年多。”蘇健感慨地說。

就這樣,在對圖紙逐漸理解、消化的基礎上,蘇健在制動系統精密彎管項目中,先后主持對42種原材料管、22種模具進行了4500多次實驗,收集1.2萬多個彎管數據,獨創了“高速動車組數控彎管角度回彈補償數據庫”,使彎管角度精確控制在0.1度范圍,長度誤差1毫米,橢圓率控制在0.5%范圍,遠高于5%的國家標準,實現了制動管路的互換性裝配和批量化生產。這種管路精確回彈補償技術,攻破了高速動車組制動管路安裝質量控制難題,填補了行業空白。

扎根工作崗位,蘇健“瘋狂”的創新遠不止于此。

在高速動車組生產過程中,IC車3個制動模塊屬于單獨組裝,在動車組裝配時需要將3個模塊整體連接,裝配時無法消除各種累積誤差,造成模塊的反復調整,既影響了生產進度又造成了質量隱患和緊固件的浪費。為保證裝車準確性,蘇健通過工裝改造和工藝優化,實現了模塊裝配的零調整、零誤差、物料的零損耗,大大提高了工效。

同時,在工作中蘇健發現,由于司機室空調冷凝管的焊點泄漏和空調系統抽真空保壓試驗時間過于漫長,造成了預組裝工序的生產瓶頸。他通過對空調冷凝管的優化,成功將10根空調冷凝管合并彎制成5根,減少焊點16個,實現了降低焊接難度、杜絕質量隱患的目標;通過改進抽真空保壓工裝,研制仿形焊接工裝,司機室空調裝配的生產周期由15天縮短到3天,完全滿足了生產及產能提升的需要。改造后,每列動車組節約成本6.5萬元,共節約成本2834萬元,生產效率提高2倍,并獲得2項實用新型專利。

“創新之路永遠不會停止,在一線工作中成長與進步,用努力和付出助力技能中國建設,這才是每一個技能人才的真實寫照。”蘇健說。

技能傳承老帶新

走進蘇健主持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面前的榮譽墻上記錄著他和團隊奮斗的歷程。在蘇健看來,技能在傳承中彰顯價值。

2012年,蘇健金藍領工作室成立。2015年,工作室被評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蘇健迅速制定了《蘇健金藍領工作室管理辦法》《總裝配一廠人才培養方案》《蘇健金藍領工作室創新創效管理辦法》等十幾個制度文件并不斷升級優化。根據《總裝配一廠員工職業發展規劃樹》,蘇健逐項逐人制定創新指標和導師帶徒計劃,為每一名員工指定導師,量身定制培養方案。他還結合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編制了11冊約10萬字的可視化培訓教材,將工匠精神和絕招絕技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

工作室的成立為企業創新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工作室成立以來已經獲得創新成果1400余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57項,國家級期刊發表論文80多篇,總結了優秀操作法120多項,創效3600多萬元,先后培養技師、高級技師115名,組織高技能人才編制標準作業指導書753項,建立了標準化的操作技術體系。”蘇健說。

作為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蘇健見證并參與了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強到優,直至今天走出國門、領跑世界的輝煌歷程。蘇健說:“中國高鐵工人用智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奉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展示了中國力量,更讓世界認識了新時代飛速發展的中國。”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鍵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