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潛心深耕技能 聚力“中國智造”|世界今日訊

2022-06-16 15:19:13 來源:中國勞動保障報

圖為王樹軍在工作中。(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資料圖片)

在濰柴動力一號工廠,王樹軍有著多重身份,他是同事們豎起大拇指點贊的全國勞模,是徒弟們尊敬和認可的師傅,是工匠創新工作室的領軍人。面對生產線上運轉的裝備,他是值得信賴的維修工,更是勇于創新的設計師,攻克進口高端裝備設計缺陷,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大到一根軸就十幾噸重的龍門五軸加工中心,精密到如頭發絲的千分之一度的工作臺,都是他潛心攻堅的“戰場”。

從業30年,昔日車間的“毛頭小伙”進階為家喻戶曉的“大國工匠”,并登上了技能工人的最高領獎臺。那一刻,王樹軍手捧第十六屆中華技能大獎獎杯和證書,發出由衷慨嘆:“技能報國,無上光榮!”

蹚出一條路 解決高端裝備“卡脖子”難題

“技工師傅搖著手柄,把銅打磨成壁薄軸細的高腳杯模具,那金光閃閃的工藝讓我大開眼界,技術活竟干得如此精湛……”上世紀八十年代,年幼的王樹軍在濰柴工廠看到這一幕,當技能工人的夢想便在心里扎了根。

后來,王樹軍進入濰柴技校學習,成為第二批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1993年,畢業后的他選擇了看似沒有勞動定額考核壓力的維修工種,來到濰柴615廠維修老式機床。“維修現場很直接,技術不行,解決不了問題,沒人看得起你。”班組老師傅的話讓王樹軍迅速端正了工作態度,學好技術、鉆研業務從此成了鐵律。

心中有夢,腳下有力。5年后,王樹軍開始獨當一面。2001年,他成了維修班班長。2003年,濰柴籌建新工業園,他有了接觸更多高端設備的機會。然而,設備安裝初期,負責調試的外方人員態度傲慢、處處設防,廢品率高達10%,讓團隊一籌莫展。

王樹軍在原設計的基礎上加裝夾緊力自平衡機構,將廢品率控制在0.1%之內,讓中國技能工人贏得了尊重。借此,他提出成立中外聯合設備調試小組,第一次讓中國維保人員進入國外高精尖設備調試“禁區”。聯合調試僅4個月,就解決技術難題72項。

為破除國外壟斷,王樹軍深入研究分析國外高端裝備技術。2012年,某進口加工中心定位精度為千分之一度的數控轉臺鎖緊嚴重漏油,廠家要求返廠維修。面對高昂的費用和漫長的停機時間,他打算自己動手試試。

“當時有技術上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但這些事早晚是我們自己來干,不能全指望國外廠家,必須弄明白。每次都發廠家讓別人修,咱丟不起那人!”王樹軍說,公司領導的信任給了他勇氣和底氣。通過連續多天的研究和拆檢探索,他獨創“機械傳動微調感觸法”,成功排除設備故障。

2017年,一臺進口龍門五軸加工中心出現滑環箱故障,維修難點是如何將重達2噸的芯軸回裝到與它配合間隙只有0.01毫米的10噸Z軸部件里,王樹軍獨創“垂直投影逆向復原法”,成功解決難題。

“敢于質疑‘洋權威’,蹚出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路來,是我們老維修人的使命。”截至目前,王樹軍先后獨創4項操作法打破高端裝備國外廠商壟斷維修局面。

卯足一股勁 自動化改造助力“中國心”騰飛

維修工作是主業,但王樹軍認為,隨著發動機產能不斷提升,早些年的“事后維修”模式遠不能滿足要求,“預防性維修”應該成為常態。

“不僅要積極主動研究高端設備的原理、結構、性能,提升設備可動率;更要勇于創新,根據現有生產線現狀,持續開展裝備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工作,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王樹軍表示,只有自主“造血”,才能消除生產瓶頸。

2016年,濰柴推出一款引發行業震動的高端戰略產品,這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心”。新品投放市場后,產品持續供不應求,提升產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加新設備,但18個月的采購周期將極大抵消產品先發優勢。

“既然我們的產品已經實現了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突破,那么我們的設備同樣能實現自主研發制造的突破!”王樹軍帶領團隊采用“加工精度升級、智能化程度升級”的方式,先后升級設備12臺、自制裝備33臺,大大縮短新產品市場投放周期,同時節約設備采購費用3000多萬元。

新產品采用新型鑄鐵材料,實現了柴油機輕量化,對加工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體后端集成齒輪室最薄位置僅8毫米,薄壁加工極易出現震刀現象,屬機械加工的“禁區”。

王樹軍逆向思維提出“反銑刀”概念,“反銑刀”刀片用正前角的設計方案代替負前角,借助正前角刀片耐沖擊的特性,橫向分散加工應力。這項獨創的操作法,不僅解決了加工難題,生產效率還提高了41%。

從簡單實用的“氣缸蓋手鉸自動化”項目,到以“多機型挺柱自動裝配單元”為代表的集視覺引導、機器人輔助、伺服控制的眾多高端項目的紛紛投產,10余年來,王樹軍帶領團隊為企業直接創造經濟效益2.62億元,更重要的是培養出一支敢想敢干、勇于創新的裝備保障隊伍,實現從維修工到設計師的華麗蛻變。

堅守一顆心 傳承技藝培養高技能“生力軍”

“今年2月,王師傅發現一個機床運行不正常,堅持要求停工檢查,發現棘手問題后,他迎難而上,邊拆解邊講解,帶領團隊鉆研琢磨,維修現場成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課堂。”一號工廠廠長助理吳連偉印象深刻。

發揮示范引領和傳幫帶作用,毫無保留傳承技藝,為企業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生力軍”,王樹軍將其作為自己的另一項使命。

2013年,濰柴成立了以王樹軍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依托平臺,他積極開展“導師帶徒”和網絡交流活動,每年開展技術培訓30余次,累計培訓職工1000余人次。他還在分廠建立了技術成果交流推廣機制,每月開展兩次以上以典型故障、維修案例為題材的頭腦風暴活動,與全體參與者進行技術交流和技術培訓。

“我們還通過‘技能比武’活動和‘項目提升’行動,激勵更多年輕員工學好技能,公司在技能人才培養、評聘、獎勵等方面也開辟了快車道。”王樹軍表示,目前工作室擴建到540平方米,團隊創新能力也不斷提升。

近5年,工作室成員就有3人成立各自工作室,13人獲高級技師資格證書,3人獲得技師資格證書。2018年以來,王樹軍的四個徒弟分別參加國家級大賽,均獲得二等獎的好成績。

“在技術和管理方面,他是表率,也是我努力奮斗的目標。”維修班班長甘洋洋是王樹軍的徒弟。“入行了,你要喜歡和認可這份工作,才能干得好。”“當班長了,不僅要協調好人際關系,也要立威定矩。”“技術發展,學習永無止境,鉗工出身也要學計算機、學編程、學英語。”從業15年來,師傅以身作則的三句話讓他受益頗深。

“我希望通過言傳身教,讓更多的年輕人快速成長,為‘中國智造’注入不竭動力。”王樹軍表示,濰柴給他和團隊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各級黨委政府給予了很多政策支持,新時代也為技能人才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作為產業工人隊伍中的黨的二十大代表,他將堅守初心,忠誠企業,創新實干,努力為振興中國裝備制造業再創佳績、再立新功。

關鍵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