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以前我在外地打工,一兩年就換個地方;現在有了一技之長,晉升空間變大了,能夠扎下根來長期發展了。”近日,在安徽省無為市一家公司工作了兩年的費潤誠說,得益于技能培訓,自己吃上了“技能飯”,從農民工變身新市民。
我國自古就有“技不壓身,才不壓人”的說法,強調學習技能的重要性。那些掌握高超技藝的人,不僅就業比較穩定,也容易拿到令人羨慕的高薪酬。近年來,產業轉型升級,新興業態蓬勃發展,對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的過程中,需要大量技能高超、經驗豐富的勞動者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統計數據顯示,到2025年,我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總量將接近6200萬人,人才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
如今,我國農民工總量接近3億人。為他們提供技能培訓,既可以讓他們更好適應快速發展形勢,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也能有效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助他們端穩就業“飯碗”、拿到滿意薪酬。前不久,就有媒體報道,在福建省廈門市一家公司,如果員工“多掌握一道工序,工資就能提升300-500元”。
據報道,無為市圍繞當地主導產業,積極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其中不少人通過技能培訓提升技能等級,吃上了“技能飯”。同時,技能培訓也激發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熱情,有效拓寬了他們的就業渠道。據統計,在無為市勞動模范、市五一勞動獎章等各類評選中,農民工占31%;全市220多名獲得各項先進稱號的農民工自主創業。這些吃上“技能飯”的農民工,實現高質量就業、穩定就業,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服務城市發展。
技能水平的高低,不僅影響勞動者的職業發展,也關乎企業和地方的長遠發展。對于農民工而言,如果沒有一技之長,則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就業穩定性不足。對于企業而言,如果員工提升技能的熱情不高,則會拖累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發展動力,影響長遠發展。因此,企業應拿出真金白銀、真心實意,支持、激勵農民工學習專業技術、提升技能水平。當農民工技能水平大幅提升,其勞動生產效率、勞動產出質量就會大大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將隨之增強。農民工具備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想出的“金點子”更多了,有利于企業發展實現良性循環。
近年來,各地面向農民工加強技能培訓,取得了積極成效。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培訓資源缺乏整合、培訓方式較單一、覆蓋面不夠廣、針對性不強、農民工參加培訓動力不足。期待各地進一步總結經驗,圍繞發展方向和實際需要精準施策,提升農民工技能培訓實效,讓更多農民工吃上“技能飯”,走穩就業路,拿到高薪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