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探索非遺帶動就業增收新路徑

2022-05-22 12:13:28 來源:中國勞動保障報


(資料圖片)

彩繩、絲線、掛飾配件、剪紙圖案、純色小塊土布料……連日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思平村小稔屯“仫佬族剪紙技藝展示傳習館”,多張桌子一字排開,桌面上擺滿了香囊制作材料,當地婦女一針一線認真繡制仫佬族剪紙特色香囊。這一傳習館已經成為促進村里婦女和老人就業增收的“微工廠”。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非物質形態存在并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世世代代相傳承的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色性和地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民族文化的獨特標志。然而現實中,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因傳承人減少,或因影響力趨弱,逐步消失。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顯得緊迫而重要。

目前,非遺保護較為碎片化和市場化,一些非遺陷入消亡的境地。應該看到,大多數非遺是群體擁有的,如果沒有社會受眾和群體基礎,就沒有強大的生命力。把著眼點放在社群環境的維護上,才能構建起堅實的非遺保護基礎。

從一些地方的經驗看,非遺的傳承與保護需要結合市場經濟環境,找到一條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路徑。如此才能實現從外部供血到自我造血的轉變,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效果。羅城仫佬山鄉剪紙藝人羅華清在村里設立“仫佬族剪紙技藝展示傳習館”,向鄉親們傳授剪紙技藝,帶領大家制作香囊、繡花鞋、衣帽、手提包等特色文創作品。此舉在傳承仫佬族非遺文化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村婦女和老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在羅華清的培訓帶動下,該村有100多人參加了技藝培訓,60人參加了剪紙文創產品制作。從事仫佬族剪紙技藝的人,從1人發展到100人,未來還會有更多人掌握和運用這門技藝。按照這樣的發展勢頭,這項非遺會有更廣泛的群體基礎和厚實的生存土壤。當傳統技藝有了增收能力,成為技藝掌握者和傳承者的致富手段,非遺保護就有了經濟基礎作為支撐。

我國是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最多的國家。截至目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已達1557項。從已有的經驗來看,非遺商業化是保護和傳承非遺的有效路徑。但在市場化探索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問題。因此,除了要加大政策扶持,還需要非遺傳承人基于保護的初衷,向更多有興趣和愛好的人傳承技藝。針對特定群體開展普及與推廣,走抱團發展模式,才能形成規模效應,讓非物質文化在商業化進程中站穩腳根,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充分用好資金和政策,深挖非遺價值,激勵更多非遺傳承人帶領鄉親學藝增收,非遺就會得到更好保護,也會更有生命力,從而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注入生機活力。

關鍵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