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康復讓我再次看見希望,非常感謝泰州人社工傷經辦工作人員和泰州人民醫院康復醫生不斷給予我鼓勵,讓我堅持康復,助我重拾生活信心。”近日,江蘇省泰州市某電子公司職工陳師傅說。
(資料圖片)
之前,陳師傅在一次工作中從高空墜落,當場昏迷,被緊急送往醫院進行開顱手術。術后,陳師傅在泰州人民醫院進行認知功能、運動功能、平衡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等一系列康復訓練,由于康復過程具有一定的疼痛性且需要長期堅持,陳師傅一度想放棄。人社局工傷經辦工作人員和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共同向陳師傅及其家屬宣傳工傷康復的重要性,對其進行精神鼓勵和心理輔導。最終,陳師傅堅持了下來,并基本實現生活自理。
近年來,泰州市人社局積極推進工傷康復工作,出臺《泰州市工傷康復管理暫行辦法》,聯合工傷康復協議機構、用人單位共同構建工傷康復服務網絡,建立工傷康復工作專班,完善工傷康復專家庫,保障工傷職工合法權益,助力工傷職工重返工作崗位和社會。
合理布局實現康復全覆蓋
“工傷康復屬于工傷保險‘三位一體’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工傷職工能否及時重返崗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康復工作需要我們加強政策宣傳,提高工傷職工的康復意識,促使其接受康復治療。”泰州市社會保險管理中心負責人說。
根據工傷康復過程長、費用高、專業性強的特點,泰州市人社局開展工傷職工暖心康復工程,不斷擴大工傷康復定點協議機構范圍,優化工傷康復機構整體布局。目前,全市已有5家工傷康復定點協議機構,涵蓋綜合康復、中醫康復、中西醫結合等多種類型,確保輻射范圍全市覆蓋,為職工提供多層次的康復服務。
泰州市人社局定期組織全市康復專家開展學習討論,由三級醫院康復科制定神經康復、骨科康復、心肺康復等各類型康復評定、康復治療服務標準,提高康復服務的專業性。同時,強化事中監管,有效規范康復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促使工傷康復醫療行為更加合理規范,維護工傷保險基金安全。
早期介入提升康復效果
“感謝工傷康復政策,沒想到經過25天康復治療,我的左手手指活動能力就恢復了,現在已經回到工廠上班了。”近日出院回廠工作的吳師傅說。
3個月前的一天,吳師傅在工作時被磨具撞傷左手,導致左手感覺減退、關節活動度變差。遞交工傷認定申請后,泰州市人社局及時邀請康復醫生對其傷情進行評估,認定吳師傅具有康復價值。工傷康復治療團隊根據其實際情況制定了詳細的康復方案,為其進行手部肌力和肌耐力訓練、傳統粘連關節松懈術,同時給予藥物營養神經等一些列精心治療、護理。經過治療,吳師傅左手功能基本恢復,重新回到工作崗位。
為進一步提升工傷康復效果,泰州市人社局指導工傷康復定點協議機構建立早期介入流程,將外科、神經科、骨科、中醫等臨床學科與工傷康復有機融合,將康復治療貫穿于疾病診療全過程,促進工傷職工盡早恢復功能。針對部分工傷職工臨床治療后不懂得及早接受康復治療、延誤了功能恢復最佳時機的情況,泰州市人社局定期邀請工傷康復定點協議機構醫生對工傷職工受傷情形進行分析和篩選,預判有康復價值的,主動聯系工傷職工,建議其臨床治療后及時接受康復治療。通過精準的功能評估,訂制個性化康復方案,提升工傷康復療效,避免因康復介入不及時造成功能不能恢復。
優化服務提升惠民效能
“工傷醫療費用聯網結算報銷模式實在是太方便了,只需在門診上掛個號,就可以進行康復訓練,費用直接報銷,再也不用去社保窗口報銷了。”在康復機構進行腕關節神經損傷治療的張艷說。
泰州市人社局以江蘇省人社一體化信息平臺上線為契機,整合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保險待遇發放等業務事項,暢通工傷經辦服務鏈條,打造工傷待遇“一件事”。編制工傷待遇申請“一件事”工作清單,制定《工傷保險服務辦事指南》,進一步規范服務流程,精簡申報材料,實現“一窗受理、一表申報、內部流轉、限時辦結”的工傷經辦模式,所有材料均實現電子化檔案管理,申報材料、法律文書和結論等通過平臺進行實時交換和送達,實現在線審批。
泰州市人社局優化工傷醫療聯網結算。工傷職工在醫院就診,經有康復資質的醫生評估具備康復價值后,即可通過江蘇人社網上大廳進行康復申請和工傷康復聯網資質備案。對于工傷認定未能完成的職工,只要在出院前完成認定,同樣可以享受聯網結算服務,實現了職工就醫診療零墊付、目錄用藥嚴管控減負擔、工傷醫療康復審批零跑腿的就醫新模式。今年以來,泰州市工傷康復門診、住院聯網結算已服務工傷職工885人次,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相關費用45.92萬元,讓工傷職工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康復成效。
“未來,我們將通過實施浮動費率政策促進用人單位加強工傷預防。同時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和工傷預防‘五進’活動,深入宣傳工傷保險、工傷康復政策,精準推動參保擴面,開展工傷預防,實施精準培訓,進一步減少工傷事故及職業病的發生。”泰州市社會保險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