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邢澤宇)4月28日上午,國新辦舉行“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中外記者見面會。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鉗工特級技師鄭志明,安徽阜陽技師學院院長靳柯娟,南方電網云南昆明供電局繼電保護員特級技師李輝,中國船舶集團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船舶電焊工高級技師魏鳳云,北京北方車輛集團有限公司數控銑工首席技師馬小光,作為第十六屆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和全國技術能手等代表圍繞“技能成才技能報國”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踐行工匠精神
(資料圖)
閃耀奮斗底色
時代發展,需要大國工匠;邁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從八十年代研制我國第一臺微型車時,曾經拆解國外汽車零件研究,到如今我國新能源汽車享譽全球,我國正一步一步從汽車制造大國向汽車制造強國邁進。”鄭志明說,為保證汽車品質,在關鍵核心領域,他和他的團隊不斷創新,建成了我國第一條微型汽車后橋全自動化焊接生產線。
1987年加入職業教育隊伍,2012年開始從事技工教育工作,靳柯娟見證了職業教育特別是技工教育的快速發展。近年來,阜陽技師學院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探索出“三個圍繞”“四像辦學”的特色辦學道路。
在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專業工作31年,李輝在工作中最喜歡用創新的方法解決問題。20年前,他和團隊自主設計了電路板,研發了新算法,助力了一項國家標準的形成。2011年以來,他們先后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完成技術攻關60多項,獲得國家專利50項,完成成果轉化26項,主導制定2項國家標準,更好地助力了萬家燈火。
作為一名女性船舶電焊工,魏鳳云先后承擔了一系列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的船舶建造任務,比如LNG液化天然氣船、超大型集裝箱船、不銹鋼化學品船等等。在這些工作中,她取得授權專利3項,重點推進高效焊接方法3項,開展先進焊接工藝研究2項,大幅度提升了焊接質量和效率。
踐行工匠精神,開展工藝創新。馬小光在工作中潛心鉆研數控加工技術,在特種車輛、工裝模具、液壓傳動、行走系統等各個生產環節,曾經首創先進工藝方法,大幅提升裝備質量與生產效率,累計完成300余項研制任務的攻關,取得工藝創新成果20余項,獲得國家專利10項。
激勵機制不斷完善
成長成才通道拓寬
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高技能人才隊伍,關鍵之一在于加快完善、落實高技能人才的激勵政策體系。結合自身經歷和感受,5位代表切身感受到我國高技能人才激勵機制不斷完善,待遇和社會地位不斷提高。
推進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必不可少。
“技能人員在生產實踐中,這種不可替代的地位越來越能夠凸顯。”李輝說,他們在企業中獲得了尊重,也有了地位。如今,他的薪酬不僅和其部門負責人的待遇持平,企業還建立了黨組織服務聯系機制,和黨委書記簽訂服務聯系協議,技能人員得以列席黨委會,有了更大的發言權。
魏鳳云所在公司每年要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自主評價工作,將技能等級提升與崗位晉升掛鉤、和薪酬待遇掛鉤,一些高技能人才也走向了首席技師、技能帶頭人、技能骨干等高級技能專家崗位,一線工人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去年通過集團公司評審,馬小光成為了單位首批首席技師,薪酬待遇參考領導標準來執行,他還作為集團公司的“雙師型”人才,參加了集團公司赴國外的培訓和交流。“正是有國家和集團的好政策,讓我從一個技校畢業的普通工人,成長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并且榮獲了第十六屆中華技能大獎。”馬小光說。
2020年,鄭志明被評為了高級工程師,成為“雙師型”人才。在公司不斷改進技能人才的薪酬制度背景下,鄭志明可以拿到企業中層領導干部的待遇。
技工院校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搖籃。靳柯娟說,“每年開學季,報名的場面非常火爆,每年招生5000人以上,現在在校生規模達到了近2萬人,我們現在的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8%以上,像焊接技術、智能制造等專業的畢業生,他們的月薪可高達1萬元以上。”
技能人才當勤奮學習
追求專注的專業精神
“現在的年輕人,首先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技能、新的技術,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覺悟。”鄭志明說,只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掌握更多先進技能、先進工藝、先進操作法,才能跟上這個時代的步伐,才能為祖國的發展作貢獻。
在李輝看來,工匠精神就是一種執著專注的專業精神,也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要想踐行工匠精神,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學習。“像我從事的繼電保護專業,有5次比較大的迭代更新,如果不學習,你可能連工作任務都完成不了,寸步難行,更不要說能夠有所創新。”李輝說。
回想起20年前的艱苦條件,馬小光動情地說,“我們白天拿著僅有的一本說明書,一頁一頁學,一點一點試,晚上還得回家去學習計算機繪圖。”5年以后,當他用兩周時間加工出過去需要兩個月才能完成的平衡器模具時,幾乎車間所有人都為數控加工技術的高效與精準所震撼,這也更加堅定了他追求數控加工技術新境界的決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