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西園雅集圖》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每年的這一天,熱愛讀書的人們和出版社、書店、圖書館等都會舉辦讀書分享會、好書推介、送圖書進校園等活動,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良好氛圍。其實,我國古代也有類似的“讀書日”活動--雅集。
古時,文人雅士經常聚會,他們以琴、棋、書、畫作伴,以酒、茶、香、花助興,灑脫、風雅,既滿足了書畫雅好,又提高了文化修養。這種高雅的讀書活動,被稱為“雅集”,歷史上較著名的雅集有鄴下雅集、金谷園雅集、蘭亭雅集、滕王閣雅集、西園雅集、玉山雅集”等。
較早的雅集是東漢末年的鄴下雅集。鄴下位于今河北臨漳鄴鎮,古時是鄴城的別稱。漢獻帝建安時期,曹操據守鄴城,其子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云集鄴下,經常詩酒唱和,被稱為“鄴下雅集”。他們常在文昌殿西邊的銅雀園飲酒、彈琴、賦詩,在創作上形成一種“梗概而多氣”的風格,成為建安文學的重要標志。“詩酒唱和領群雄,文人雅集開風氣”,鄴下雅集被認為開創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到了西晉時期,比較有名的雅集是金谷園雅集。金谷園系西晉巨富石崇在洛陽的宅邸,石崇雖生活奢靡,卻好學不倦、善交朋友,與當時“太康文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交往甚密,并稱為“金谷二十四友”。元康六年(296年),征西大將軍王詡前往長安,石崇與眾人在金谷園設宴餞行,“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斗”。石崇把文友詩作收錄成集,并撰寫《金谷詩序》,是為“金谷園雅集”。后來的蘭亭雅集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即效仿“金谷園雅集”而為。
歷史上最負盛名的雅集,非蘭亭雅集莫屬。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節,王羲之召集謝安、孫綽等41人修褉(一種祛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舉辦雅集。他們即席賦詩,利用蜿蜒的溪水讓酒杯順流而下,漂到誰面前誰便需作詩一首,這就是為后人津津樂道的“曲水流觴”。這次集會共創作37首詩作,匯編成《蘭亭集》,王羲之揮筆作序,寫就“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到了唐代,一次雅集誕生了千古奇文《滕王閣序》,這便是滕王閣雅集。唐高宗時,洪州都督閻伯玙重修滕王閣,并于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陽日,在滕王閣宴飲賓客。北宋文學家宋祁《王勃故事》載:“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主人事先已安排好,大家心知肚明,按說這樣的場合不會出佳作。沒想到,“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出場讓雅集大放光彩,“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到了宋代,出現過一次大家云集、星光燦爛的雅集--西園雅集。西園為宋神宗年間駙馬王詵的宅園,元豐初年(1078年),王詵邀請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蔡襄、秦觀等16人,集會于西園,吟詩作賦、撫琴揮毫,米芾為記,李公麟作畫。后世認為,西園雅集可與蘭亭雅集相媲美。
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創作最多的雅集,是元代末期的玉山雅集。當時,江南名士顧瑛詩文皆通、書畫俱佳,又是當地巨富,他不惜重金在風光旖旎的綽墩山(位于今江蘇省昆山市巴城鎮)旁,建起了一個名為“玉山佳處”的好去處。顧瑛在這里召集文人雅集,前后持續20年,參與者達300余人。據顧瑛《玉山草堂名勝集》記載,凡大小雅集50多次,稱為“玉山雅集”。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重視讀書是我國優良的傳統。“世界讀書日”將至,各種各樣的活動已在預熱,不妨約上三五好友,效仿古人,來一次有意義的雅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