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退休前是教師,如今“變身”醫院保潔員,這種身份“突變”的確形成反差。有的人認為,退休教師當保潔員,就是浪費資源,屬于市場錯配。從全國范圍看,低齡老人是規模不小的群體。據統計,當前我國低齡老人總量保守估計已經達到1.5億。其中,不少低齡老人退休后有再就業發揮余熱的愿望。退休教師當保潔員,是否是市場錯配?
首先,這未必是一種錯配。表面上看,退休教師再就業應該從事跟教育有關的工作。但實際上,有時候期待與實際情況并不“同軌”。如果這名老人在原工作地再就業,應該比較容易找到教育相關工作。但在人才資源匯聚的一線城市,想找與工作經歷相關的工作就有些困難。
這名老人對此已有親身體會。她在廣州學校門口向接孩子的家長介紹過自己,但沒有任何效果;也曾到教培機構應聘,但因為年紀大未被錄用;還到家政公司尋求保姆工作,也因為年齡問題被拒絕。可見,退休教師干保潔,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未必是錯配。
其次,即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錯配問題,也應當理性看待。在醫院干保潔,與先前從業經歷不相關,一開始自己及家人心理上很難接受,但這名老人最終接受了這份工作,坦然面對。這份工作讓她不但每月有固定收入,而且在醫院學到不少知識,彌補了心理上的落差。
低齡老人再就業時,如果能找到適配的工作更好。如果一時找不到,不妨轉變觀念,從其他類型的工作中收獲意外之喜。市場對各類勞動力的配置未必都合理,但有一定合理性。低齡老人再就業時也要看到自己的劣勢,靈活應對勞動力市場變化。
當然,促進低齡老人再就業,也需要發揮“政府之手”的作用。既要為低齡老人提供適當的再就業培訓,讓其能力更好適應市場需求,也要根據低齡老人的特點為其提供比較匹配的工作崗位和招聘信息,還要積極創造公平的就業環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