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安徽省阜南縣京淮特種水產有限公司,眼下一派繁忙景象,196條“跑道式”循環水養殖槽建成,技術員在培育微擬球藻、光合細菌等生物餌料,工人忙著向標準化池塘里注水……很快,近1億只橄欖蟶蚌幼苗將乘專車來這里安家生長。(3月15日《阜陽日報》)
在淮河豫皖交界阜南縣一帶,群眾看上了小蟶子在農村產業振興中的獨特優勢,以野生蟶子為親本,進行繁殖培育,人工飼養,逐漸發展成一項風生水起的規模性產業。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幅員遼闊的中國農村,產業區域性特征和結構性特色十分鮮明。阜南蟶子,同江蘇鎮江世業鎮的草莓、湘西的柚子、黑龍江伊春的藍莓一樣,都是因適宜的環境滋養而生機無限。“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發展產業要依托鄉土農情,以“特”成勢,以“特”取勝,才能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建設現代農業必須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做好土特產文章是重中之重。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鄉村振興才有厚實的物質基礎。陜西洛川的蘋果產業叫得響,就在于有完善的包裝加工、農資配送、倉儲物流等二三產業集聚。
各地發展特色產業的實踐證明,像阜南蟶子之類的土特產,完全可以做成大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動阜南蟶子從特色產品向特色產業轉變、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從一產“孤軍深入”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轉變,這塊土特產金字招牌就會更加閃光奪目,為全面鄉村振興貢獻更大的“蟶子份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