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人社部門采取“四個強化”舉措,加大源頭預防、柔性化解、仲裁審理、裁審銜接等工作力度,充分發揮調解“第一道關口”和仲裁前置作用,全力做好農民工工資爭議案件處理工作,有力維護了農民工合法權益。
強化源頭治理 防控爭議風險
寧夏人社部門加大普法力度,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律師、法律志愿者進企業、到工地進行普法宣講,督促企業規范用工,從源頭上減少欠薪爭議發生。組織黨員干部深入轄區集中開展“百場普法”進工地活動,引導農民工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學法用法,依法維權。綜合運用“兩微一端一抖一快手”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切實增強宣傳效果。2022年,組織集中普法300余場,發放宣傳資料3.5萬份,培訓各類人員3萬人次。
【資料圖】
他們結合日常執法檢查、爭議處理和根治欠薪專項行動等活動,對區市縣三級篩選確定的405個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采取“人盯人、人盯項目”常態化監控預警機制。建成寧夏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平臺,對全區7872個工程項目勞動合同簽訂、專用賬戶開設、人工費用撥付、工資保證金收繳、工資按月支付情況全程監管。打通信息壁壘,與發展改革、財政、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等部門在工程項目審批、資金落實、施工許可、實名制管理、工資支付等方面實現信息共享,讓信息跑腿、數據說話,實現智慧化、精細化治欠。
強化機制完善 柔性化解爭議
不久前,靈武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受理了張先生等多名勞動者請求某公司按照法律規定支付勞動者未簽訂勞動合同的第二倍工資和加班費集體爭議案件。靈武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加大釋法明理工作力度,堅持庭前、庭中調解,從情理和法理上同時發力,引導雙方相互理解。經過多次溝通協調,雙方達成和解,公司依法支付節假日加班工資和未簽訂勞動合同第二倍工資等90余萬元。
寧夏人社部門堅持“調為先、調為主、調為民”的原則,引導當事人選擇一次性支付、分期支付等調解方案,以協商調解方式有效化解爭議糾紛。充分利用“互聯網+調解”平臺,引導當事人通過平臺申請調解,實現爭議調解“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保障當事人及時維權。2022年,全區各級調解組織受理農民工爭議1062件,其中涉及農民工勞動報酬爭議596件。
同時,寧夏人社部門加強與同級政法、司法、法院、工會等部門溝通,建立信息聯通、糾紛聯排、力量聯動、矛盾聯調互動機制,形成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柔性化解聯動工作體系。
強化爭議處理 提升仲裁質量
寧夏人社部門積極開辟農民工維權“綠色通道”,對農民工工資爭議全程優先處理,采取當天申請、當天立案、設置專門速裁庭、負責人掛牌督辦等舉措,實現農民工工資爭議案件快立、快審、快調、快結。2022年,全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共受理農民工工資爭議案件365件,為682名農民工追回工資852萬元。
他們針對農民工工資爭議特點,采取“流動仲裁”辦案方式,深入企業、工地主動收集證據,現場審查立案、開庭審理,及時化解農民工勞動爭議,提升調解仲裁工作的社會公信力。
去年3月,席某向銀川市西夏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提起仲裁申請,要求與山西某建筑勞務有限公司解除勞動關系,并要求公司支付各項工傷待遇共計26.9萬元。西夏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在席某工資基數難以確定且該公司未為勞動者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情況下,參考社保繳費基數計算口徑,現場確定席某各項工傷待遇賠付基數,由山西某建筑勞務有限公司支付申請人各項工傷保險待遇,切實維護了農民工群體的合法權益。
寧夏人社部門還系統運用“云間仲裁”平臺,設置“云上調解仲裁室”開展線上庭審,為農民工提供“指尖上的便利”,實現案結事了、人和止爭。截至目前,全區736件積案全部按期審結清零,案件辦理質效顯著提升。
強化聯動配合 協同化解爭議
寧夏人社部門定期與人民法院研究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爭議等重點問題,統一爭議案件的處理標準,建立相互協助查證制度,落實證據認定、財產保全、執行聯動等裁審銜接工作機制。聯合司法、工會等部門建立調解仲裁法律援助工作站,針對涉及農民工的集體爭議案件,及時指派法律服務工作者向農民工提供咨詢、受理、調解、仲裁“一體化”法律援助服務,提升化解爭議的溫度。
2022年4月,李先生等多名勞動者向銀川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申請仲裁,請求某超市按照法律規定支付工資、經濟補償及欠繳的社會保險費。該院為此啟動了“綠色通道”,并聯合銀川市農民工法律援助中心提供及時、高效的法律援助。經審理,銀川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依法支持了李先生等多名勞動者的訴求。
寧夏人社部門還積極完善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和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聯動機制。結合勞動保障監察日常巡查和重點監控,各級調解仲裁機構同時開展送法進企業、入工地等活動,及時引導農民工向屬地勞動保障監察、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機構申請欠薪爭議權益救濟。2022年,全區共為3.7萬名勞動者追發工資等待遇2.8億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