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族的民族服飾是什么樣的?
在清代及清代以前,達斡爾族保持著以皮衣為主的傳統服飾文化。男子的服裝,具有很強的季節性,人們根據季節和氣候的變化更換不同種類的衣服。在漫長而嚴寒的冬季,男人們穿的皮袍多采用立冬至春節前后的獸皮或牲畜皮制作,因為這時的動物毛皮絨毛密實,毛質結實,皮板厚重,不僅保暖抗寒,而且經久耐穿。春秋兩季,男子們穿一種長至膝蓋的皮袍,叫“哈日密”。這種皮袍采用春、夏或秋初的狍皮制作。由于缺少布匹,男子們一年四季都穿皮褲。男人們頭上戴的帽子種類較多,有冬天戴的皮帽,春秋時戴的氈帽,夏天戴的草帽,見客時戴的禮帽,鄭重場合戴的官帽,狩獵時戴的狍頭皮帽,等等。腳穿“奇卡米”(用袍皮、鹿皮作的靴子)、“斡洛奇”(布靿布底或皮底的便靴)或靰鞡。婦女穿長袍,不束腰帶,不穿短衣,顏色以藍為主。冬季也穿“奇卡米”;夏天穿白布襪子、花鞋。年節或者喜慶時穿各色繡花的綢緞衣服,外面套的斜襟坎肩叫“奧勒情”,與清朝滿族樣式基本相同,內吊皮里,外加緞面,美觀而保暖。
清末以后,達斡爾族的傳統狩獵經濟日漸萎縮,而當地的陸路交通和商品經濟卻日漸發達,布匹綢緞得以大批量運入,皮革制品在達斡爾族傳統服飾習俗中的主導地位已不復存在。布匹、綢緞、棉毛制品逐漸取代了皮質服裝。同時,服裝的式樣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達斡爾族服飾習俗的變化更為明顯,其日常穿的衣裝鞋帽與當地其他民族大致相同。
達斡爾族的飲食有哪些習慣?
在達斡爾族的風俗習慣中,飲食文化的古老性、食物種類的多樣性、品種的獨特性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在農獵并舉、漁獵兼容這種經濟結構多元化的影響下,達斡爾族的飲食習俗具有明顯的多元化特征。
達斡爾族喜歡吃“稷子米”,它生長期長,收獲早,煮出的飯又松又軟。他們經常吃加牛奶的熱稷子米飯,加牛奶的蕎麥面,蕎麥餅,燕麥粥加大豆等。帶牛奶和狍肉的燕麥粥和蕎麥粥,是老年人最喜歡的食物。另外還有“哈合面”(炒燕麥面粉)和“滾特勒”(較粗的燕麥面),吃時都混合牛奶、黃油、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