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線起源于哪個朝代?
《食次》一說即為《隋書》所記《食饌次第法》,南宋時散佚。“粲”本意為精米,引申義為“精制餐食”。齊民要術中謂“粲”之制作,先取糯米磨成粉,加以蜜、水,調至稀稠適中,灌入底部鉆孔之竹勺,粉漿流出為細線,再入鍋中,以膏油煮熟,即為米線。以精米磨成精粉,又以精粉制成精致食品,因尊稱米線為“粲”。又因其流出煮熟,亂如線麻,糾集纏繞,又稱“亂積”。
至宋代,米線又稱“米纜”,已可干制,潔白光亮,細如絲線,可饋贈他人。陳造《江湖長翁詩鈔·旅館三適》曰:“粉之且縷之,一縷百尺韁。勻細繭吐緒,潔潤鵝截肪。吳儂方法殊,楚產可倚墻。嗟此玉食品,納我蔬簌腸。七筋動輒空,滑膩仍甘芳。”時又有徐南卿《招飯》詩句“米纜絲作窩”,可見其時米線干品為鳥窩狀,與如今昆明所制干米線如出一轍。
云南米線制作的方法介紹
如今云南米線制作,仍有兩法:其一,取大米發酵后磨制而成,俗稱“酸漿米線”,其工藝復雜,生產費時,然口感好,滑爽回甜,有大米清香,為傳統制法。其二,取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在機器中擠壓,靠摩擦的熱度使其糊化成型,稱為“干漿米線”,其曬干后即為“干米線”,方便攜帶貯藏。食用時再蒸煮漲發。干漿米線筋骨硬、咬口、線長,但香不及酸漿米線。
米線
酸漿米線老少皆宜,由于傳統制作方法的緣故,使得酸漿米線易于消化,干米線則略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