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大國經濟的“壓艙石”,對推動經濟增長和提高就業質量至關重要。隨著我國發展質量效率提高、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制造業企業對用工需求也正發生蝶變。近日,記者采訪了陜西西安市部分制造業企業、相關群體以及專家學者,以探尋“老牌工業城市”西安制造業企業用工需求折射的用工之變,以及面對制造業企業“招工難”,多方如何“破題突圍”。
產業智能化轉型加快
但用工需求仍不斷增長
(資料圖)
記者在采訪調查中發現,近年來,隨著西安市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傳統制造業在智能化趨勢中加速升級,機器人應用服務走進企業的廠房、車間,替代原有的產業工人,完成流水化作業,為企業節省了人力成本。但同時,企業智能化改造背后,并未出現工廠縮減招工現象,企業用工需求仍呈持續增長態勢。
春節過后,在陜西省西咸新區的三一智能制造產業園施工現場,工程設備轟鳴,生產廠房正加緊建設。“我們是一家裝備制造企業,正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機器手臂正布局應用于新廠房,但企業智能化改造后,企業用工需求卻沒有減少。”三一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西安地區負責人陳志超說,企業轉型升級后,2025年企業產值預計100億元,往后預計每年都需要新增400到500人的用工量。
同樣,作為一家用工需求較大的企業,西安奕斯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招聘部經理劉遠告訴記者,企業近年來雖然布局智能化生產,但隨著企業產值不斷增加,市場增量提高,用工需求量仍不斷增長。“2021年,企業對工程研發人員需求量是300人,對一線技術工人需求量是160人;到2022年,對工程研發人員需求量是310人,對一線技術工人需求量有600人,企業每年新增用工需求量都持續穩定增長。”劉遠說。
而在西部超導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組織人事部副部長王毓看來,企業轉型升級雖然替代了一定的勞動力,但很多精細化的操作,機器始終無法替代人。“一些精細化的操作背后依然需要技藝精湛的技能人才參與,才能保障產品品質。”王毓說。
在采訪中,很多企業負責人表示,隨著我國疫情防控政策優化,企業也按下了“加速鍵”,加快產業布局,這背后依然是龐大的用工需求。
根據人社部2022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登上榜單的有車工、焊工、汽車生產線操作工、機械制造工程技術人員等技術類工種,可以窺見,制造業及相關崗位用工缺口依然存在。同時,有關數據顯示,到2025年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總量將達到6200萬人,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人,缺口率達48%。
作為一家主要服務工業企業的人力資源服務公司,捷登人才科技集團董事長烏國輝認為,近幾年制造業企業用工需求的快速增長從數據上足以看出來。“拿公司近兩年的就業輸送數據分析,2021和2022年規模以上企業(100人以上)用工需求增長率分別為367%和91%,2021年公司給用工企業精準輸送8000多人,今年預計能達到1.2萬人。這些都說明,制造業企業總體用工需求是在不斷增長的。”烏國輝說。
“招工難”癥結在哪?
產業轉型升級倒逼工人轉型
在調查走訪中,記者發現,近年來,雖然制造業企業用工需求不斷增長,但“招工難”依然存在,尤其是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難以滿足企業需要。
“作為一家用工需求較大的企業,現在在職員工中普工大約占30%,技工約占60%,管理人員約10%。”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高級經理汪泉說,在企業升級轉型發展背景下,企業今年預計招聘崗位中,對技能人才新增崗位需求量占比超過80%。
在采訪中,受訪企業普遍表示,隨著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一線操作熟練工和具備高技能、高素質的高端人才缺口最大,一線熟練工與高端人才比較緊缺,結構性矛盾待破解。“作為一家科技制造企業,我們對技能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但這方面的人才缺口比較明顯。”西安市西無二電子信息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經理李娜說,比如在去年的百日千萬網絡招聘中,他們想招用22名技術工人,最后僅招聘到11人,技術研發人員招聘也難以滿足需求。
西安天潤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龍表示,在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背景下,自動化覆蓋面積不斷增加,人工勞動崗位減少,自動化生產技術以及維護維修用工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對就業人員形成了“擠出效應”,這就需要產業工人同時轉型升級。
記者調查發現,在制造業產業結構深度調整過程中,制造業的人力資源供需市場出現結構性失衡,這是造成當前制造業企業用工難的重要原因。
而除了產業轉型升級要求工人轉型升級,就業選擇多元化也是制造業“招工難”的重要因素。在采訪中,多位企業人資部門負責人表示,在招聘中,很多年輕群體就業選擇多元,“退二進三”更加明顯,不少年輕人更青睞服務業。“年輕人就業選擇多元后,有時候企業管理、福利待遇等各方面條件不夠好,都會成為他們離職的理由。”烏國輝說。
“長期來看,技能人才和高級人才培養周期長,數量相對較少,同時新生代人才的價值觀念發生轉變,職業選擇豐富多樣,他們看重工作的自主性,對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相關企業行業更加青睞,對傳統制造業的關注相對較低。”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張順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本土制造企業急需一批高學歷、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隊伍。
保障用工需求
多方全力“破題突圍”
為保障企業用工需求,緩解就業結構矛盾,用工企業、人力資源服務企業、人社部門等正全力“破題突圍”。
保障企業用工,需要從勞動者入手。“除了與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和技工院校合作挑選符合崗位需要的技能人才外,我們在選人用人上更注重勞動者的個人素質,只要基本技能過關,在確定用人后,我們會進行‘三級培訓’,整個培訓過程大約兩個月,以滿足企業一線生產需要。”劉遠說。
在采訪調查中,記者發現,為緩解勞動者和企業需求技能錯配問題,制造業企業會對新入職員工進行為期2-6個月不等的崗前技能培訓,而這個過程為企業用工提供了保障。
“為穩定企業人才,在人才成長方面,我們建立完備的成長渠道;薪酬激勵方面,年底會發年終獎,設置股薪獎、項目增量毛利等,這都是為了更好留住人才。”三一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齊天霸說。
開展定制化技能培訓、定向專場招聘、設立專業人才項目……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在勞動者和企業之間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精準化滿足企業用人需求,他們也在不斷探尋突破。在采訪中發現,人力資源服務公司除了推動技能培訓班建設,還從自身專業能力入手,開啟數字化轉型升級,眾多人力資源業務邁向“云端”。
“人力資源服務業數字化,是對人力資源服務信息、服務內容、服務對象、服務過程與服務結果進行數字化,有利于提高服務效能。”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蕭鳴政說。
而同樣,如何保障重點用工企業用工需求,推動招工求職供需對接,也考驗著地方人社部門。
“針對‘招工難’問題,我們持續擴大用工服務保障專員隊伍,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市、區縣(開發區)人社部門處長、科長深入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精準對接,幫助解決用工近3.8萬人。”西安市人社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在知名招聘平臺設立西安重點企業人才引進信息發布專區,為西安市規上工業企業、重點保供企業等提供免費信息發布服務,累計為890余家重點企業發布用工崗位4.7萬余個。
“滿足制造業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從長遠來看,一方面要持續加大企業自身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制造業企業應建立有效的職業培訓體系;另一方面,要以校企合作方式招攬后備人才,制造業企業可聯動西安市本土高校,打造校企制造業精英班,吸引高校畢業生投身制造業企業;同時,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應持續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持續提高技能人才和高級人才薪酬奠定基礎。”張順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