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紹一下什么是測光。無論是全自動模式,還是光圈優先、快門優先模式,拍照時相機總能自動生成一組曝光參數(F\S\ISO),拍出來的照片曝光也是正常的,這組曝光參數,就是相機在測光后計算出來的。
不要說“我沒有測光”,測光是相機拍照前的一項必要工作,你按下快門前相機一定先進行了測光。
相機一般有 4 種測光模式,每個模式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從而影響照片觀感,拍照時要選擇哪一種測光模式呢?
(一)測光模式
1.評價測光
評價測光是佳能的叫法,其他品牌的相機也有平均測光、矩陣測光、多重測光等叫法,都是一回事兒。評價測光時,相機會對畫面整體進行評估,從而生成一組曝光參數,保證畫面曝光正常。
評價測光適用于全局亮度平均的情況,亮度過渡均勻,沒有大光比,明暗反差小。比如順光下的景物,所有物體的亮度都差不多,使用評價測光就能得到準確的曝光。
2.局部測光
相機只對畫面中央的區域進行測光,不考慮畫面邊緣。當畫面中央是我們想要拍攝的主體,而中間部分與邊緣的亮度差異太大時,可以使用局部測光。
3.中央重點平均測光
看這個名字,就知道它既有平均測光的功能,也兼顧了局部測光的方法。這種測光模式,相機優先考慮畫面的中央區域,但也會兼顧邊緣區域(與局部測光不同),但仍會以中央部分為重。
4.點測光
只對畫面中的一個點測光,除了這個點,其余的我一概不管。測光區域很小,有的相機測光點就是最中間的位置,有的相機具有聯動功能,對焦點就是測光點。點測光一般適用于逆光時的大光比環境。
點測光選擇畫面不同區域的結果
(二)選擇合適的測光模式
根據不同的場景,我們可以選擇合適的測光模式。
比如我拍一張集體合影,畫面中的亮度很平均,我直接用評價測光。
我要拍一張環境人像,人物的膚色比較白,周圍的環境顏色比較深,我就選擇局部測光,保證人物的曝光正常。
可是我又不想讓環境的亮度太離譜,就可以選擇中央重點平均測光,也兼顧一下環境。
在拍攝落日的時候,太陽的亮度很高,環境的亮度很低,如果我用評價測光,相機覺得畫面中大部分都是暗的,就會提亮曝光,我最想拍的落日反而過曝了,肯定不能用評價測光模式。如果我換成點測光模式,只對太陽中的一點測光,相機就能拍出曝光正常的照片。
(三)善用曝光補償
雖然有 4 種測光模式,但是我在外面拍照的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光線環境,每次都要去調整測光模式太麻煩了,我一般只是用評價測光,如果評價測光得出的曝光參數不準確,我就使用曝光補償,增加或減少曝光,直到曝光準確為止。
有時候外面的陽光很強,相機屏幕太暗了,查看曝光是否準確時,很容易誤判。
這時候就可以打開相機的“直方圖”,通過直方圖就能得知曝光情況。
(四)測光并不一定準確
相機測光的標準是“18 灰”,相機生成的曝光參數(F / S / ISO)也是想讓被攝主體的亮度接近于 18 灰。18 灰的確很好用,大部分物體的亮度都接近于它,因此曝光是準確的。
但凡事都有個例外,相機也有出錯的時候。
比如純白色的物體,它本來就是白色的,相機測光是卻誤以為這東西怎么這么白這么亮,比 18 灰還亮,看我給你降低一點兒亮度。
再比如黑色的物體,它本來就是黑色的,相機測光是卻誤以為這東西怎么這么黑這么暗,比 18 灰還暗,看我給你增加低一點兒亮度。
這時候拍出的照片曝光就不太準確了,因此拍攝白色物體,要適當增加一點曝光補償,拍攝黑色要適當降低一點曝光補償,也就是常說的“白加黑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