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非遺工坊,在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帶動就業創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成為各地開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讓更多植根于鄉村沃土的非遺項目綻放芳華,需要各地借鑒非遺工坊典型案例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做好非遺項目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資料圖)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人社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公布了66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一批工作成效突出、社會效果良好、群眾認可度高的非遺工坊案例入選,覆蓋44個脫貧縣、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呈現出新時代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內涵,是國家和民族珍貴的歷史記憶、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在數千年來的歷史演變和文明演化中,非遺與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我國是農耕文明悠久的國家,廣大鄉村是非遺活態傳承的主要陣地。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和旅游部、人社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共同推動開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支持各地依托本地區富有特色、具備一定群眾基礎和市場前景的非遺資源,發展非遺項目和相關產業。幾年來,各地共建設了2500余家非遺工坊,其中1400余家位于脫貧地區,覆蓋450余個脫貧縣和8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踐證明,建設非遺工坊,在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帶動就業創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成為各地開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非遺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工坊作為經營主體和生產加工點,對傳承與發展非遺具有獨特優勢。此次三部門公布的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涉及紡染織繡、食品制作、雕刻塑造等多類非遺項目,體現了各地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成效,具有較強的參考借鑒意義和典型推廣價值。
《“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指出,加大對脫貧地區的非遺保護支持力度,以非遺工坊建設為抓手,推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讓更多植根于鄉村沃土的非遺項目綻放芳華,需要各地借鑒非遺工坊典型案例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做好非遺項目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以非遺為代表的傳統工藝,是活態的文化傳承,也能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各地以非遺工坊建設為突破口,將非遺傳承和利用納入鄉村振興整體規劃,并在政策等方面予以傾斜,才能集聚人才、資金、資源,為非遺傳承和發展注入動力和活力。
非遺是一種文化,也是經濟發展的蓄水池。推動非遺融入產業振興,需要以非遺工坊建設為契機,發揮好區域內文化專家的作用,用好文化企業、高校院所等資源,為非遺“活在當下”“火在當下”獻計出力,做好產品設計和推廣營銷。
時下,記住鄉愁已成為一種文化訴求。不妨以建設非遺工坊為著力點,因地制宜培養更多非遺旅游體驗基地,規劃建設一批非遺街區,將其納入旅游和研學路線。目前,鄉村題材的短視頻和直播等受到熱捧,應當鼓勵非遺傳承人和從業者走上前臺,介紹非遺項目,講好非遺故事。不斷豐富非遺的時代內涵,讓更多非遺見人見物見精神,才能推動“遺產”變“財產”,讓“活態”舒展為“姿態”。
各地非遺燦若星辰,廣大鄉村則是優質非遺資源的富集地。建好、用好非遺工坊,讓其成為鄉村振興的“點睛之筆”,必將推動非遺在鄉村振興中成為一道美麗風景。